盧燦美美的睡了一覺,醒來一看時間,已經快到十點了。爺爺那邊的床鋪疊得整整齊齊,桌子上放着南邊特色早餐香蕉煎餅以及dahl(達哈拉)豆湯。
早餐盤子裡面還有一張紙條,是爺爺留下的。王大柱陪爺爺去曼德勒渣打銀行取點美元出來,這邊的對外交易,隻認美元,錢使用起來很麻煩。
四月的曼德勒,炎熱異常,昨晚太疲憊還不覺得,這上午可就不好受,剛吃完早茶,就能從衣服中擰出水來。
上輩子來南邊,都選擇十月份,那時雨季即将過去,天氣也涼爽,另外賓館中有空調。哪像現在,這裡的四月,比香江還要熱,賓館房間中隻有一台四葉吊扇在呼啦呼啦的轉着。
屋中實在太悶,賓館黑白電視隻有寥寥的兩個台,唧唧歪歪的撣邦語,聽不懂。盧燦實在坐不住,出門探頭看了看隔壁。還好,王鼎新老爺子與鄭胖子正在屋内聊天呢。
“來來來!讓王爺看看。”王鼎新見到盧燦,微笑着招手示意,待盧燦在床邊坐下,他頗為欣慰拍拍盧燦的後腦勺,“人精神多了,個頭也不小,确實該懂事了。”
總是被當成孩子,讓盧燦頗有些不自在,脖子不自主的扭了扭。
“哈哈,還真的成大人了,說兩句,還不好意思了?”王鼎新聲若洪鐘,哈哈大笑,對着坐在一旁的鄭光榮說道。
坐了片刻,這屋内同樣悶熱,盧燦忍不住說道,“王爺爺,我們出去轉轉?”
第22章
果敢楊氏
南邊的手工紙傘相當有特色。
這種随着明末逃民湧入南邊所帶來的手工藝,在民間有着濃厚的基礎。無它,南邊雨季太長,這種輕巧的油紙傘太方便了。
卡拉格賓館的一樓,就有售賣這種花花綠綠油紙傘的專櫃。
南邊人民很聰慧的設計出傘帽,這種傘帽以竹篾為筋骨,蒙着分水油紙,繪上各種花紋或侍女,内部沒有手柄,而是竹篾編成的圓箍,套在頭上,再系上垂至下巴的繩索,在無風的日子,妥妥的一頂大型遮陽帽。
這種帽子不僅在炎熱的天氣中遮陽,同樣可以避雨。
盧燦三人帶着傘帽,輕身出門。
街道很窄,沒幾輛汽車,但充斥着相當數量人力平闆車和牛車。
王鼎新告訴盧燦,現階段曼德勒的運輸業主要靠牛,也有一定數量的大象,但那是大家族大礦主才能用得起的。至于貨車嘛,并非南邊的那些公司買不起,而是路太差。曼德勒作為國内數一數二的大城市,市内的柏油路面和水泥路也僅鋪設了中心區那麼一小塊。
馬哈木玉器市場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咨詢區,十來個人懶懶散散的坐在一起聊天打屁。
所謂咨詢其實就是你可以請他帶你看貨,這些人對市場内哪一家有什麼貨色都很清楚,也被行内人稱之為眼睛。
這些“眼睛”收費200南邊元一天或者50南邊元一趟,在南邊算是收入不錯,這還不算,他們還可以從成交的貨主那,拿到一筆不錯的提成。
“眼睛”并非人人能當,還需要“考核”——他們必須向所在的玉石市場繳納一筆考核費,玉石市場管理處會給他們頒發“證書”,這才能上崗。
呵呵,也就是玉石市場變相的增加收入。
一般每個玉石市場不會頒發超過五十個“眼睛執照”,所以這個眼睛執照是相當值錢的。這種情況很像二十年後國内很多城市的“出租車執照”——一輛車不到兩萬塊,但一塊出租車執照能賣出十多萬。
聽王老爺子的介紹,盧燦也覺得很新奇。
上輩子他曾經來過,但那時南邊有關翡翠及原石出口交易已經很規範,普通市場購買的原石,是很難出境的。因此,“眼睛”行業已經徹底沒落,隻剩下一些黑眼睛,靠人脈帶老客戶去購買私人家的原石,來賺取提成。
見到盧燦三人走進市場,那慵懶的十來個人全部圍了上來,“min(類似于敏的發音,南邊語我的意思)min”的高喊着,還有兩人在外圍跳動想要吸引三人的注意。
“有懂粵語或者漢語的嗎?”王老爺子雙手撐開,将靠近的人群向外推了推,喊道。
“我!”這是一句清晰的漢語,還有着鄂省的味道。盧燦眼睛一亮,上輩子在鄂省地質大學上學,對這種口音太熟悉了,于是向他指了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