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第1頁)

  這點内容盧燦還是知道的,他指着這四個字,解釋給楊坤聽。

  “哦,原來是廣告詞啊。”

  呃?他的外行解釋,似乎也沒錯。盧燦翻了翻白眼,想吐槽,可還真的沒法反駁。

  算了,不理會他。

  盧燦之所以誇這件提梁卣,還真的與其肩部這四個字有關——銅器帶銘文,價高五倍。這就是文物中的文化價值,否則它就是一件比較珍貴的提梁卣而已。

  很想找找其它地方是否還有銘文,盧燦将這隻提梁卣三十度斜放于桌面,緩緩轉動。

  還真的被他在圈足部位發現兩個銘文——可惜這兩個銘文,他都不認識。

  有些驚喜,也有些遺憾,他放下這件提梁卣,目光落在第二件身上。

  這又是一件好東西,盧燦上輩子曾經在滬上博物館見過類似品——共父乙觥。

  “觥籌交錯中的觥,就是它啊?!”聽完盧燦的介紹,楊坤發出一聲驚歎。

  這個名詞應用很廣泛,可惜,沒多少人見過它的實物模樣。

  對,這就是一件“觥籌交錯”中的“觥”!

  觥器,很少見。

  盧燦記得,上輩子在内陸和台島,一共也隻發現五件,每一件都是珍品。

  當初明末将領和王公們,來南邊避難時,帶來了不少好東西。

  這件觥器,整體呈鳥獸形,鳥首馬身,圈足,上有覆蓋,通體浮雕鳳紋——這應該是商周時期,為尊貴女人準備的觥器。

  男人喝酒所用的觥器,往往不僅兩側有鳳紋,其背部往往有龍紋,這件沒有。

  因為是給女性準備的,所以,這尊觥器,體形小巧玲珑,精緻可愛。

  堪稱精品。

第112章

福老身份

  十六件銅器,盧燦娓娓道來,不僅辨識其名稱朝代,間或還會說一段有關這些酒器的趣事。老先生頻頻颔首,甚是滿意。旁邊的阿榮師傅聽得如癡如醉,平日裡他師傅可沒這麼細心教導他。連古董行的大老粗,王大柱、潘雲耕和楊坤三人,都聽得神迷心晃。

  這就是古玩的魅力。

  銅器是百器之祖,滿滿的文化,又豈是賭石和玉料所能比拟的?

  “阿燦,你怎麼辨識出它們的朝代?我怎麼看都一個模樣呢。”楊坤終于問出一個有點深度的問題。

  盧燦拿起福老最開始擦拭的那件瓿,“一件銅器,鑒定的第一件事就是判斷真僞。”

  “判斷銅器的真僞,主要是依照銅鏽,老銅器的鏽迹自然,綠色由内往外發色,屬于寶光鏽色。判斷真僞還有其它輔助手段,譬如聽音、重量、觀色、紋飾等等。”

  “其次是斷代,這就要從紋飾和器形來定。”

  “青銅器的發展,商周就進入鼎盛時期,紋飾種類繁多。現已發現,商代末年常用的紋飾就多達六十多種。”

  “青銅器發展,紋飾同樣也在發展。每個時期,總會有一些特别的紋飾出現,有些紋飾會被遺棄。紋飾就像青銅器上特有的名字,隻要認出它,基本就可以斷代。就像這件……”他指了指這尊瓿壁上的紋線,“這是商末特有的熊頭形獸面紋,這種紋飾,到了周代,逐漸消失在曆史長河中。”

  “因此,我們就可以斷定,它是商周之交的銅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