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楔下孔模式最難,非常考校雕刻師的“對位”眼光和“契合”手藝。如果再配合木膠粘合,上下渾然一體,非常難拆卸。
盧燦拿出手電,圍着台座和佛像的間隙,打進燈光。
還好,是螺旋式結構,雖然也用木膠粘合,但時日久遠,木膠早就幹裂。
盧燦本能的認為,這尊佛像如果有秘密,那一定在底座或者佛像的腹部。
“來,我固定底座,你抱住身子,先向左旋轉,如果轉不動,再試試右旋。”盧燦将佛像扶正,自己坐在地上,兩腿将台座圈住,雙手摟住台座上半部。
“少爺,你是懷疑裡面有東西?”
潘雲耕抱住佛身,緩慢用力,佛造像發出嘎嘎的聲音。
很好,有效果!二接頭部位,有明顯的松動感,隻是時日長久,已經契合的太嚴密,想要将兩者分離,還需要水磨工夫。
兩人折騰了幾次,依舊沒能讓上下兩部分脫離。
“弄點菜籽油或者桐油,看看能不能從縫隙中滲進去。”
盧燦原本不想這麼幹,小葉紫檀是不能上油的。紫檀木本身就是油性的,其實包漿就是紫檀分泌出來的油脂形成的油脂保護膜,自然形成後,油潤光澤,上油會破壞木質分泌油性的過程。另外他還擔心裡面如果有隐秘,植物油會不會毀了它。
現在,顧不得了。
潘雲耕聽說這佛像中有秘密,興奮的不得了,急匆匆去廚房,拎來一桶花生油,順便還帶了根毛刷。
将佛像傾斜,盧燦用毛刷,沾點植物油,沿着底座與佛像之間的空隙,往裡面刷油。
呵呵,這要被鄭光榮知道,得罵死他。這尊佛像運回去,鄭光榮得重新打磨,否則沾染的油性,可不好除盡。
坐等十分鐘,兩人再次動手。這次,向右旋轉,有輕微的松動。
當年在擰緊二接頭時,雕刻師應該也使用了木膠粘合螺旋部位,緻使内部滑軌有阻礙。
兩人吭哧吭哧弄了半個鐘頭,終于将佛像,從台座上取下來。
盧燦伸頭看了看台座的螺母凹槽,眉頭緊皺,又伸手在凹槽内壁四處摸了摸,實心結構,沒有縫隙。
什麼都沒有,難道自己猜錯了?
他不死心,将佛像豎起來,螺釘部位朝上。
嘿嘿,果然沒猜錯。螺釘圓心部位,又一圈茶杯口大小的圈紋——這是内嵌蓋。
當年這個工匠手藝絕了。他竟然在十五公分粗的木質螺釘上鑽孔,并且封上内嵌蓋。它的上面,還蒙上一層木膠,如果不是盧燦刻意尋找,還真的很難發現。
“潘哥,有刀片嗎?”
潘雲耕是職業安保,随身都會藏有刀片之類的武器。也不知他從哪兒摸了摸,一柄長約三寸的薄刃西瓜刀放在盧燦面前。
盧燦将内嵌蓋幹裂的木膠表層刮幹淨,然後用刀刃沿着圈紋向内劃,一點點的發力,将内嵌蓋撬起。
蓋子撬起後,露出一個深約一尺的孔洞,裡面有一幅卷軸。
“這是什麼?字畫還是藏寶圖?”潘雲耕好奇的問道。
盧燦将卷軸取出,叮咚一聲,一把長約一揸的銅鑰匙,掉落在地。
不用猜了,肯定是藏寶圖,而且極有可能是南明政權或者大順王朝的藏寶圖。
“不急,潘哥,你稍後去買一副南邊地圖,我們慢慢對着尋找,總能找到蛛絲馬迹的。”盧燦将卷軸和銅鑰匙收好,這種尋寶的事情,即便找到方位,也急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