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第3頁)

  盧燦聳聳肩

  在昨天的聊天中,嘉妮說過,運通瓷器廠,現在固定員工隻有七人,其中有一位來自内陸的燒瓷師傅,還有一位是本地的拉坯師傅,剩下的五人,都是上釉上色上彩的工人。

  生意很不好,近兩個月,都沒有開一次窯,大家都在閑置狀态,窯場已經入不敷出。

  否則嘉妮這位老闆,又怎麼看得上一天一千法郎的臨時工?

  這種堅持,誰知道對錯了?

  也許是,曾經的驕傲,蒙蔽了現在的眼睛;也許是,執着的堅持,會換來敞亮的明天。

  不過,就盧燦所知,二十年後,利摩日著名的瓷器廠中,可沒有運通瓷器這一品牌。

  既然她不願意放棄心頭的驕傲,盧燦便不再多說。

  他喜歡逛古董市場,這裡,也算半個古董市場吧。他指了指第一排,對身邊的昆希說道,“阿希,走,我們去看看,也許能淘到寶貝哦。”

  昆希面帶苦笑,搖搖頭。他對東方文物有研究,對西方古董,一點都不懂。

  盧燦和嘉妮走在前面,昆希與陳曉跟在三米遠,幾人選擇從第一排通道進入。

  很快,大家就明白,為何嘉妮不願意運通瓷器在這裡設立銷售點。路過七家攤位,其中五家是典型的“五法郎攤位”——五法郎就可以在攤位上挑一件瓷器。有些類似後世内陸盛行的“十元店”。當然,這些瓷器肯定不是精品,以白瓷居多,碗碟盞勺品類齊全,如果是買做紀念品,惠而不貴。

  還有兩家是倒賣舊貨的,盧燦倒是停下腳步,上手幾件櫃台上的老貨。可惜,這裡沒什麼值錢的東西。大多數是一些老舊燈具、銅壺、匕首、銀器、琉璃器,還有一家甚至擺出一件老式手提式縫紉機。

  盧燦有些失望,不過,他很快将目光投向下一個攤位。

  這個攤位的水泥台上,并排堆放着四隻大藤箱,攤主的身後,還放着一張建議行軍床,上面擺放着幾件小家電,譬如咖啡壺、烤面包機等。

  看其模樣,很像嘉妮所說的“搬家大甩賣”。

  前面圍着三四個顧客,在翻檢着各式各樣的貨品。盧燦沒着急進去,他和嘉妮站在外圍,聽售貨的男子和顧客交流。

  攤主年紀三十來歲,帶着一幅眼鏡,并不像真正的生意人。聽其話語,是洛奇證券公司的員工。

  洛奇證券是利摩日工藝品市場最大的融資平台,也是這裡的瓷器公司上市的服務公司。早在盧燦來利摩日,就在媒體上看到過,洛奇證券準備搬遷到朗斯的新聞。

  “洛奇真的要搬遷?”盧燦回頭問嘉妮。

  嘉妮點點頭,看向那位攤主的目光有些奇怪。

  “怎麼了?認識?”盧燦問道。

  “洛奇證券的一位小操盤手,以前見過。”嘉妮的語氣有些生硬,她搖搖頭,“去年運通找洛奇證券融資,就是他否決的。”

  嗯?能否決一樁融資案的,肯定不是小操盤手,至少是中層幹部。這種中層收入家庭,說不定還真的有好東西。盧燦很敏銳的抓住她話語中的信息。

  他笑着說道,“别生氣,看我稍後給你好好出口氣。”

  等攤位前的兩個顧客,抱着面包機和咖啡機興高采烈的離開後,盧燦才邁步走過去。他回頭看看,呃,嘉妮這女人不知為何,遠遠的走開。

  台上四隻藤條框,左邊一隻全部是書籍,經濟類、金融類、法律類都有,有不少書都已經卷邊,盧燦拿起一本,這是阿爾弗雷德·馬歇爾所著的《經濟學原理》,經濟學中新古典學派的創始著作。這本書内有描線和備注,看來這位男士,經常翻閱。

  “你是……買書?”見盧燦拿着《經濟學原理》在發愣,那眼鏡男探頭看了眼,推推眼鏡說道,“五法郎一本,這可是我當初花費十英鎊從倫敦帶回來的。”

  “嗯,可以。”盧燦将這本書放在一邊,點點頭。

  經濟學,他确實想要給自己充充電,看看這本書,沒壞處。

  那男子見第一筆生意就成交,頓時變得更高興,将第一個書箱内所有的書籍都倒出來,從中間抽出兩本,一本是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斯的《國富論》,另一本是也是英國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的《貨币通論》,遞給盧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