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第5頁)

  盧燦笑着點點頭,蹲下來察看。在法國,他因為銀器大發一筆,自然心中有點期待。

  但現實畢竟是現實,盡管這套銀器很齊全,銀壺、咖啡罐、糖罐、銀勺、托盤、攪拌器一應齊全,旁邊還有咖啡機及瓷杯,可是它隻是普通貨色。

  如果盧燦是一位學生,買下這套器具是劃算的,可惜……

  他站起身來,依舊微笑着對這位畢業的學生說道,“看來我不是新的主人,祝願你能幫它們找到更合适的。”

  那位學生失望的擺擺手,示意沒關系。

  與陳曉丹拓在霍克森村莊的遭遇相比,這裡,還真的沒有什麼歧視。

  學識與修養,能給人帶來太多的改變。

  盧燦發現自己越來越喜歡劍橋這座大學城。

  他的目光很快投到第三個攤位,這裡又有驚喜!

  地攤上一堆雜亂的書籍中,有兩本是縫缋(hui音會)裝的古漢本書籍。

  縫缋裝是一種裝幀形式,可謂是現代精裝書的師祖,呵呵,如果因此認為它出現的很晚,那就大錯特錯。

  最早出現的縫缋裝書籍,是在敦煌藏書中——不少唐以後的文獻,都采用這種形式。

第170章

敦煌遺書

  縫缋裝是一種很便于閱讀的裝幀模式。

  把幾張書頁按順序摞在一起對折,成為一帖,然後若幹貼書頁再集中在一起,用針線在書頁折疊處反複連綴,把許多書葉裝訂在一起的裝幀方法就是縫缋裝。

  縫缋裝之後,往往還會在外面包上一層樹皮,也就是封面、封底和書籍。

  其版面排列順序,與中華書籍的傳統版面順序不同,和近代印刷技術中的排版基本相同,因此堪稱近現代精裝書籍裝訂技術的始祖!

  這兩本縫缋裝的古漢本書籍,書皮已經脫落不知所蹤。其中一本,露出被麻線捆紮的書脊,在這一堆書中,非常紮眼。而另一本斜攤在一堆雜志上,任人翻弄,書頁已經脆黃脆黃,書角處的破損非常嚴重。

  盧燦直勾勾的眼光,落在這兩本書上,徑直上前,蹲在這兩本書前。

  因為沒有樹皮,銀鈎鐵畫的毛筆行書書寫的内文,很清楚的顯現在他的面前。

  “複次舍利弗是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持是八佛名及國土名者受持諷讀奉行之者以是功德若發菩薩心所生處常遇陀鄰尼……”

  這是佛教中著名的《八陽神咒經》,難不成這真是來自敦煌的遺書?

  “我可以看看麼?”盧燦伸手指指這兩本書。

  攤主同樣是個年輕人,應該和隔壁那位賣銀器的學生很熟。隔壁的那位,主動替攤主搶答了,“看吧,沒關系!”

  見攤主點點頭,盧燦才伸手,拿起這本沒了封皮的《八陽神咒經》。

  古書斷代,首要看裝幀,其次看紙張,再次看墨色,最後看内容。

  每個時期裝幀各有不同,譬如宋代的蝴蝶裝、元明時期的包背裝,明清的線裝等。

  這本書的書脊位于左面,六線裝(在書脊上捆六道線),豎行,從左向右閱讀。正背行書抄寫,書頁向左翻,讀起來有點怪異——很像一本現代書籍從封底向前閱讀的感覺。

  這是典型的左脊縫缋裝,在唐末五代時期非常盛行,到了宋代,逐漸沒落,最終被宋朝的“蝴蝶裝”所取代。

  盧燦用兩根手指輕輕搓揉被磨損的書角,感覺象硬黃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