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事的全過程,都被《行述》完整的記錄下來。
可是,打造好的紅金币,去哪兒了?
誰也沒見過,因為數量極其稀少——屋大維經曆這件事後,認為所謂的紅金币,不過是添加了赤銅,其價值還不如普通金币,作為賞賜品贈給功高勞苦的下屬不合适。
因此紅金币就沒再打造,所存留隻有造币官和工匠們打造出來的那一批。
沒想到,這堆錢币中竟然還裹夾着一枚!
至于後世有關霍克森錢币各種傳記中,為什麼沒有這枚珍貴的紅金币?
盧燦還真猜不透。
不過,也不外乎兩種可能:被人隐匿;過于珍貴被文物管理委員會剔出來單獨保管。
什麼原因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現在落在自己的手中。
有打造記錄,有名人效應,有人文關懷的故事背景,數量極其稀少,存世久遠,這就是一枚絕品紅金币!
遙想等自己的博物館開業,這枚“屋大維紅金币”展覽出來,會引發歐洲金币收藏界怎樣的震動?!
絕對是歐洲錢币的币王!
第177章
福克鄉村
送走大柱叔,陳曉開車帶着盧燦,前往路易斯·嘉裡教授的老家。
大柱叔帶走了四十七枚金币、七百六十九枚銀币,三十二枚銅币,這些都是盧燦從這一堆錢币中經挑選的樣品币種。
必須得精挑細選,誰讓古羅馬錢币的鑄造工藝差呢?
羅馬的錢币制作工藝與中國古代貨币制作工藝不同。
中國古代采用鑄造法,所以每一枚錢币大小、模式都非常規範,切邊完整,是真正的一個模具套出來的。
羅馬銀币采用打制法。
它的具體工序就是先把礦石冶鑄成液态,然後倒入模具成為币胚,待冷卻後把币胚夾到正反兩面币模之間,用大錘用力砸下去,将币模上的花紋印到币胚上。
這種工藝費時費力,效率極低,而且成币質量不一。有時候由于币胚不正,造成圖案偏移;有時候制币官沒吃飽飯,用力不夠,造成銀币花紋模糊;有時下錘用力過猛又會導緻銀币周邊開裂……如此種種情況,造成流傳下來的優質銀币少之又少。
大柱叔還帶走大多數的銀器,包括二十一件銀質湯勺,大小銀壺兩把、銀杯六隻、大中小三張銀盤,鍍銀和純銀雕塑二十七件,還有六件鎏金及純金的金器。
那些銀質雕塑很有意思,盧燦怎麼看都像是原主人特意鑄造出來的“兒童玩具”。造型非常誇張,無論是與英倫三島的藝術造型還是古羅馬藝術,都與之相差甚遠。
盧燦左看右看,就覺得它們是玩具——如同中國傳統的泥偶玩具一樣。
至于其它的一萬四千多枚銀币,五百多枚金币,五十多把銀勺以及其它一些銀制品,都被阿爾達汗運到倫敦。
他将在未來三個月到半年時間内,在歐洲各地,把這些物件處理出去。
如果不是擔心過去傾銷會導緻币種價值大跌,他都想十天處理完,然後好拉着盧燦去南邊繼續挖寶。
阿爾達汗還有一件工作就是在英國成立尋寶公司。
英國就是這麼奇怪——英國地下寶藏屬于國家的,并不鼓勵挖掘,但他們鼓勵尋寶公司去境外探索,并願意為這些尋寶公司提供稅率、交易、法律、外交等一系列的幫助。
國外挖回來的寶藏,在英國可以光明正大的交易(一九八四年出台交易新規定,僅增加一條,必須要有确鑿的尋寶記錄)。佳士得和蘇富比,在八十年代屢屢舉行招惹争議的拍賣,正是因為英國的“護犢子”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