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話聽着别扭,可透着親膩。看來張鼎辰和陳麻子的關系還不錯,或者說和陳麻子的亡父關系挺好,他挺照顧的。
又是外号,又是死鬼爹,那陳麻子也不惱,笑嘻嘻道,“這位老爺子眼生,鄙姓陳,陳開來,街坊四鄰都叫我陳麻子。您老也這麼叫就行。”
得,難怪感情好,合着陳麻子的父親也是京城人,連帶着陳麻子說話都是一口京腔。想必張鼎辰在當年就和陳麻子的父親一起來香江的,然後又一起在荷裡活道開的店鋪。
盧嘉錫将書箱蓋子蓋好,交給盧燦看管。這才打量陳麻子一眼,人如其名,這位臉上堪稱燒餅,一臉的芝麻粒,應該是過天花時留下的痕迹。
“這畫怎麼來的?”盧嘉錫沒報姓名,張鼎辰也沒介紹,他懂行規——對方要是知道盧嘉錫是納徳軒老闆,也許憑空就會提高三成報價。
“六月底七月初,走了一趟台北,在中華商場看到的貨色。準備買回來送給張老,哪知張老嫌不好。您說我一送佛像的,留一幅字畫幹嘛?得嘞,這不,就想着處理呗。”
這畫來自中華商場不假,但後面肯定半真半假,張鼎辰老神在在,也不戳破。
古董交易,憑眼力,看水平,外人是不會插嘴的。
盧嘉錫接過張潤澤遞過來的手套,将畫筒打開,抽出,平展在八仙桌上。
盧燦探頭望了一眼,這是一幅神怪圖,準确的說是羅漢圖。
四位虬皮羅漢,位于畫幅正中央。一位捧經斜卧,另外兩位烹茶小品,還有一位在伺弄花草。背景是青雲缭繞,籠罩着一座庭閣。
很快發現張鼎辰所說的怪,怪在哪兒了。
畫面的右下角,就在那位斜卧的羅漢腳邊,竟然有一雙人字拖!
異常紮眼的人字拖!
第211章
羅漢怪畫
香江人愛穿人字拖。
一副人字拖,一條沙灘褲,挂籃背心,光着膀子,這種形象盧燦沒少幹過。
究其原因是香江潮濕,腳氣比例較高,(因此有‘香江腳’美譽)人字拖可以讓腳部随時處于幹爽晾風狀态,有益于腳氣治愈。
人字拖源于木屐,很多人認為木屐是東瀛人發明,其實真不是。
最早的木屐被發現,是在慈湖遺址中,1986年發掘出土的。那是兩件器形完整的木屐,也是内陸發現的最早的木屐實物。
慈湖遺址是什麼年代的?呵呵,距今五千三百年多年的曆史。
那時東瀛島上有什麼?即便有土居,估計也在爬樹摘果子呢。
不過此時慈湖遺址尚未發掘,在很多人看來,木屐就是東瀛人發明的,誰讓人家将木屐發展成一種穿着文化呢?
盧燦的目光重新落在這幅畫上。
畫面為縱幅,窄邊裝裱,典型的蘇裱,無軸,貼畫(有軸為挂畫)。縱高90公分左右,橫寬約為40公分,畫法為工筆勾形,軟筆塗色,色值飽滿,四位羅漢身上的袈裟,或藍或紅或黃,顔色分明。通幅畫無款無钤印無字迹,更沒有作者簽名。
這就是一幅寺院佛畫。
那雙醒目的木屐,缇絆為棕色,人字形叉開,鞋底為深藍色,鞋跟不高可視為平底,與傳統的木屐的高底,差别太大,越看越像一副塑料人字拖。
盧燦已經認出這幅畫,無它,前世見過同系列的畫作,甚至見過類似的人字拖。
沒想到,當年流失的畫作,竟然輾轉千裡,流落到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