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第6頁)

  這件堪稱空白期的精品瓷器,終于落入盧燦袋中。

  交易完成後,盧燦随即安排丁一忠,将上午購買回來的二十多件古玩,還有這件大罐,送回賓館。

  十五萬新台币落入腰包的戈偉,心情大好,連忙喊過兒子戈多,讓他幫忙一起送。旋即又吩咐女兒阿如去煮飯做菜,死活要留盧燦及裴東嶺午飯。

  盧燦沒急着離開,在小闆桌旁,和戈偉、裴東嶺一起閑聊。

  做公證人的裴東嶺暗自吃驚,不顯山不露水的戈家,竟然還藏着這麼一件寶貝?羨慕嫉妒自然有一些,于是帶着開玩笑的口氣說道,“偉哥,你再去找找呗,說不定還能翻出幾件老東西。這樣一來,你戈家就徹底翻身,阿多也能上一家不錯的自費大學。”

  盧燦眼睛一亮,這話他早就想說,不好出口,現在裴叔替自己說出來,太好了。

  戈偉推推眼鏡,遲疑的看看盧燦,“盧少能幫忙看看?”

  嚯?聽其語氣,家中還真有老東西呢!真是意外之喜。

  盧燦連忙點頭,“戈叔去找找,未必是瓷器,什麼都行。有不錯的,我會給個好價格。”

  戈偉匆匆離去,不一會傳來翻箱倒櫃的聲音。

  “沒看出來啊,戈家底蘊還挺深。”裴東嶺端着烏龍茶喝了口,悠悠感慨一句。

  盧燦笑笑沒說話。

  盧燦估摸着,戈家就是這種情況,不知他家還有什麼好東西?

  不一會,戈偉拎着一隻竹籃,裡面裝了七八件物品,阿如跟在後面,又提着兩件瓷器。

  盧燦和裴東嶺連忙起身,把闆桌歸置好。那父女兩人,将所有東西都放在桌子上。因為有了那個大罐的先例,這一次,兩人很小心。

  “偉哥,家中老東西不少嘛?你可算是深藏不露啊?”裴東嶺打趣道。

  戈偉推推眼鏡,嘿嘿笑了兩聲,眼神始終落在盧燦的手上。

  第一件上手的物品是阿如拎來的瓷器,學名叫做青花平肩蓮紋甕。

  很多玩收藏的人,将甕等同于缸,這種觀點錯得很厲害。在《饒州窯器形錄》中有明确記載,“甕者,窄口短頸、粗腹寬足徑”。

  因此,甕更像上下一樣粗的高壇子,肩部收口,口徑要小于足徑。

  至于為何将甕缸聯系在一起,還是與佛教的高僧大德坐化方式有關。

  佛教高僧,在仙逝後,經常被安置在缸中進行火化。火化之後的骨灰,再被裝在甕中。因此,有信佛之人,将甕缸并在一起,時間長了,就給人一種“甕”“缸”同類的感覺。

  瓷器中的甕器不多,這也是盧燦第一就選擇這件甕器上手的原因。

  不過,讓他有點失望,這件甕器是典型的清代嘉慶時期民窯出品。

  胎質有些疏松,青花沉悶,藍色不甚鮮亮,無凝聚斑點和暈散現象,有飄浮感。盧燦再翻翻底款,“甲辰年制”,這是典型的民窯年代款。

  将青花平肩蓮紋甕放到一邊,盧燦擡頭說道,“戈叔,這件甕器,嘉慶民窯。如果你想出手,讓阿多帶去八德樓,低于三千新台币不要賣。”

  民窯雖然不值錢,但這甕器,器形夠大,高足有六十公分,這讓它多少還能值點錢。

  他的話讓戈偉有些失望,這是明顯不想要的節奏。不過,旋即有笑着點頭——畢竟還能賣出他一個多月的工資不是?

  第二件是雙鐵環提梁壺,盧燦看了一眼,呵呵笑道,“這壺您留着繼續喝茶吧。”

  盧燦都無需上手,其造型,這就是一件民國時期制作的普通家用茶壺。這東西即便是三十年後,也不過百十塊錢,沒甚價值。

  兩件瓷器無驚喜,讓盧燦心冷了一半,順手從籃子中拿出一件筆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