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第4頁)

  “屈大均哪裡人?”“粵番禹!”

  “李文田哪裡人?”“粵順德!”

  “區适子哪裡人?”“粵順德……”

  回答道最後,盧燦自己也明白過來,難怪老先生有鄉黨的感慨。合着都是自己人說自家好!李文田編撰的《三字經句釋》,還真的做不得證據。

  不過,《三字經》究竟是誰寫的?他很好奇的問道。

  三字經太有名,盧燦這一提問,許多人都豎起耳朵旁聽。

  李林燦很享受這種衆星捧月的感覺,捏着下巴,清清口後才說道,“其實事情沒那麼複雜,三字經最早是三字歌,也就是說,它是一段旋律,一段民謠,内容多種多樣。”

  “三字歌是蘇浙一帶,在唐末到兩宋之間所流行的三字小調。它的特點是三字一節,雙節押韻,因此朗朗上口,被當地人填充了很多内容。”

  “在民間創作的過程中,就有很多名人典故的内容,被填充其間。”

  “當年章太炎老師重編《三字經》時,就已經找到,南宋紹熙(1190年-1194年)至嘉定(1208年-1224年)年間,四個版本的《三字小調》。”

  “《三字小調》與三字經的内容雖然差别很大,但已經可以看出,三字經正在成形。”

  “王應麟大師所做的,就是在它即将成形之際,運用自己豐富的學識,很好的糅合其内容,剔除很多民間俚語及不健康的内容,增添了大量的曆史人物故事,使其真正具備開蒙的功能。”

  “所以,我們一般都會認定《三字經》是王伯厚所著。”

  受益匪淺!以前隻知道三字經有争議,沒想到背後另有奧妙。

  “那請問李老師,區适子……”奎榮的話沒說完,但意思很明确,那就是,你怎麼證明,區适子就不是作者?

  李林燦瞥了他一眼,豎起兩根手指。

  “其一,粵語的規範化,是在明末,也就是說,南宋的登州先生不可能用地方俚語進行三字經的創作。”

  唔,盧燦記得當初争議《三字經》作者時,那論文中有一條,說粵語般三字經的韻腳,要比普通話更合适。李林燦這條理由算是反駁他了。

  “你可能會說,那是兒歌。好,我說第二點理由。”

  “如果是登州先生所創作,沒理由三字經紅遍蘇浙一帶,自己家鄉反而沒有什麼動靜?”

  “章太炎老師曾經數度前往閩粵一帶打聽,最早的版本是明代海南黎貞的《三字行歌》,那是唱行路難的,形容南方山水跋涉的艱難困苦的,與啟蒙教育的《三字經》,一毛錢關系都沒有。”

  好吧,老家夥學識真的夠深厚的,自己偶然間一句話,他引經據典說了一堆。

  李林燦雖然不待見李文田,可對這本書還是很看重的,用他的話說,李文田有媚骨,那是人品問題,可學問沒問題,這本《三字經句釋》,可是獲得章太炎老師的高度認可。

  我們現在所見到的校訂注釋版《三字經》,正是出自章太炎老先生之手。而他對這本書的注釋,又主要參考李文田的《三字經句釋》。

  這本書,在學術研究上,還是很有價值的。

  ……

  擡着四隻箱子,一行人再度回到阿爾達汗的家中。

  盧燦隻是清點一遍之後,李林燦便将他從房中趕出,他晚上要仔細研究這些文書。

  怕累着老頭子,盧燦連忙又讓奎榮進去幫忙,晚上還要給他弄點湯水之類的補補。

  老頭子的學問,沒得說!

  又累又餓的盧燦,此刻卻沒什麼心情吃飯,他太想找個房間,仔細看一遍阿爾薩汗老先生的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