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第1頁)

  金銀平脫工藝是盛唐時期制作銅器的高級工藝。

  常見的金銀平脫有兩種,一是花紋與漆底在同一平面;二是花紋高出漆底。

  其作法,采用金、銀薄片,裁制成各種紋樣,用膠漆粘貼,然後髹漆數重,後細加研磨,使金銀片紋脫露出。

  唐玄宗時曾大量制造平脫器物以賞賜臣僚。

  姚汝能《安祿山事迹》、段成式《酉陽雜俎》、樂史《楊太真外傳》和《資治通鑒》等書,都記載唐玄宗、楊貴妃賞賜安祿山金銀平脫器,有:金銀平脫隔馄饨盤、金平脫寶枕、金平脫裝具玉合和銀平脫食台盤等。

  不過,安史之亂後,肅宗和代宗曾兩次下令禁止制作平脫之器,以後逐漸衰落,至宋代幾乎絕迹。

  說來讓人傷心,金銀平脫工藝最傑出的作品——唐代金銀平脫琴,收藏在東瀛京都正倉院。

  自己偶然閑逛,竟然能覓得金銀平脫工藝的菱花鳳鏡,怎麼說也是撞大運。既然他們将這面銅鏡放在攤位上,想必價格不會太貴。

  福伯是處理銅器的高手,盧燦自己也不算弱者,兩人合力,也許能恢複這面銅鏡的昔日光彩。

  撿漏了!

  他沒急着付賬,目光投向店中位置。

  那裡,玻璃罩蓋着一件器物,很精彩。

第312章

西周簠器

  在攤位和櫃台之間,有一張紅木桌,玻璃罩蓋得很嚴實。

  那是一尊西周錯銀青銅簠(音斧)。

  簠是古人盛放黍、稷、稻、粱的方形器皿,其用途與簋(音鬼)相仿,屬食器。

  簠器盛行于西周春秋時期,戰國末期已經消失不見。存世時間很短,因此數量極少,盧燦的虎園博物館中,還真的沒有簠器。

  這尊簠器保存的非常好,方棱形,體形略長,上下八鳥足,鑄四方紋,錯銀走紋線間隙,兩端簠壁錯銀字“日”“月”。這種銘文在商周青銅器中很常見,是器主感恩上蒼賜予食物的最常用銘文。

  簠器有一最大的特色,就是蓋體同形。這其實是為了彰顯《周禮》中的“分而食之”這一最有誠意的待客禮節。

  這是尊好東西!館藏級金屬器!

  有玻璃罩格擋,盧燦沒能上手,但既然叮當器用它來鎮店,相必不會是假貨。

  盧燦手指敲敲玻璃種,示意站在不遠處的銷售人員過來。

  看那銷售人員面帶苦笑,盧燦便猜到,今天想要買下這尊西周錯銀日月方紋簠,怕是不容易,這表情,分明是有太多人問價。

  果然,那年輕的銷售人員一上來就開口:“這位先生,這是本店的鎮店之寶,謝絕出價。”

  和一個銷售人員讨論沒用,即便是大堂經理,也做不了主,盧燦點頭示意知道,将手中的菱花鳳鏡交給他。

  一千五百港元,這面菱花鳳鏡到手。

  對方走眼了,或者說他們的初檢學徒走眼了。

  這一類的老青銅器,進貨渠道在内陸,亞洲也隻有中國古代的青銅器種類繁多,至于怎麼來的?呵呵……

  所以,後世有人說過,每一家香江古董鋪子都有一撥盜墓賊。内陸想要抓掘墓盜墳的那幫人,去香江賣的古董鋪子找,然後逆向查案,一抓一個準。

  虎園博物館一旦開張,也免不了和土夫子打交道,甚至需要專門養一批這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