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第2頁)

  車内再度沉默,盧燦坐直身子,“魏先生,不知道稍後您能不能辛苦辛苦,幫我問問,譚家的後人還有哪些?那些藏書究竟在哪兒?”

  “我在香江開設一家博物館,能不能……幫我想想辦法,我出外彙卷,買這些書。您看行嗎?”

  昨天盧燦一行住宿在新會,因此江門的領導不太好出面越境到新會來,隻派來一位帶路的。這位陪同的幹部,是市僑聯的人,魏呂明,三十來歲。

  僑聯,專門和華僑打交道的,基本都是八面玲珑的角色。

  他立即滿口答應,“瞧盧先生說的,别這麼客氣,我稍後見到公社領導,幫您問問。不就是一些老書嗎,應該沒什麼問題。”

  盧燦松了口氣!

  提及此事後,車廂内再也沒人說話,大家都把目光投向窗外熟悉又陌生的土地。

  南方經濟活躍,這一帶又靠海,民生經濟,比盧燦想象中要好得多。遠處有不少青磚瓦房,公路旁邊遇見的孩子,穿着雖然破舊一些,但很整潔,人也很精神。

  其實,此時香江普通人家的生活水準,比内陸強不到哪兒去。想想兩年半前的孫瑞欣,和爺爺還住在窩棚中呢。

  想到這,盧燦忍不住回頭看了眼,她正拉着田樂群的手,兩人腦袋抵在一起,不知嘀嘀咕咕什麼呢。

  現在的她,哪能瞧出一絲兩年前的可憐模樣?拉出去,任誰,都要誇一句大家小姐。

  從江門到石頭,隻要五公裡,從新會到石頭,也隻有二十公裡,路況不是很好。

  盧燦想了想,主動向魏呂明問道,“魏先生,這條公路,擴建改修的話,大概需要多少預算?”

  魏呂明面色一喜,這種主動提出造福鄉梓的僑胞,最受歡迎。盡管不是老的開口,小的既然發話,想必也能管點事。

  “這條路是石頭到新會港的,長一點,費用高一些,大概需要……”他笑着用兩根食指交叉一下,算是拾萬。嗯,他說的是外彙卷。

  盧燦點點頭,沒馬上給他承諾。那魏呂明馬上又說道,“其實這條路的路況還算可以,暫時動不動無所謂。江門到石頭的那條七公裡公路,該修修!”

  呵呵,魏呂明挺有意思的。

  石頭到新會,是跨縣公路,江門到石頭,是縣内公路。

  “費用不高,兩條路都修一修吧。還需要魏先生幫我彙報一聲,以免唐突。”僑胞回鄉祭祖,修橋鋪路,那都是必須要走的一關。

  “欸!”魏呂明連連點頭,不過他的眼光始終落在盧嘉錫的身上,等他也點頭後,拍手贊道,“盧少爺真是大善!稍後到公社,我就給市裡面電話,彙報盧家的善舉!”

  他還真是七竅玲珑,主動說道,“稍後電話,我把譚家的事情說一說,那些書籍的事情,我也彙報一遍。”

  盧嘉錫這次回鄉,原計劃就要掏錢給鄉裡。臨行前,他交代盧燦,這些事都讓盧燦出面。這些,都能給盧燦在稍後的内陸之行加分量的。

  因此,盧燦在魏呂明說完後,又加了一份砝碼,“您稍後彙報時,順便說一聲。這次我們爺孫回鄉,還準備一筆助學資金,二十萬外彙卷,專門用于修葺石頭學校、幫孩子上學的。”

  “這是專項資金,下次再回鄉,我可能會翻看賬本的。”

  “哎呀,這真是太好了!我替孩子們謝謝盧家!”

  魏呂明自動忽略後面所謂的察看賬本一說。再說,此時的幹部還真沒多少人敢伸手的。

  盧燦之所以把這筆捐款也提出來,因為他深知,與其零打碎敲,不如一次撂倒!

  這次他的計劃是出善款五十萬外彙卷,折合港紙也不過二百萬左右。呵呵,當時的彙率就是這麼操蛋(人民币兌港元一比四)。

  盧燦的兩筆捐款下去,車内氣氛頓時活躍很多。

  魏呂明對附近的曆史很熟悉,陪着盧嘉錫、王鼎新兩人,大聊特聊新會的曆史典故、人物事迹,對廣利行盧家,更是稱贊有加。

  車,愈行愈近,遠處的村莊、屋瓦,光秃秃的柳樹,都能看得清清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