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他們家祖輩是做玉器的,對玉器還有些了解。說不準,後輩中,還有一兩個玉器高手呢?
“盧少仁義!”
等幾人晃蕩來到後海,便看見四五個人,在巷子口徘徊呢。
正是改家幾人,時間沒到,沒敢去敲門!
盧燦第一眼便落在一位中年人懷中的木匣上。香樟木匣子,長約一米二,翻蓋,側面有龍頭紐扣鎖,漆面有所剝落。
這種香樟木翻蓋匣子,密封性不錯,防蟲蛀效果很好。
這讓盧燦放心不少,這兩幅畫保管的應該不錯,隻要不是被經常拿出來展示,那應該是無損的。
第354章
钤印之美
“張……張老師,您請過目。”
盡管知道那個年輕人才是買主,可改來和還是不由自主的将手中匣子,遞到身着棉衣棉褲的老者面前。張老在京師聲譽太旺!
改來和是改宋福的長房長孫,今天來的這五人,都是改宋福的第三代孫輩,老祖留下來的這兩幅畫,将由他們平分。改勝利是幼孫,二十五六,正在聽徐奉低聲說些什麼,面有喜色。估計是徐奉告訴他,去香江後,盧家為他們準備了兩個工作崗位的事。
張博駒抱着匣子笑笑,“那我就不客氣了?”
他老人家為這次鑒定,準備的非常充分。客廳八仙桌已經收拾幹淨,鋪上一床被單,旁邊還放着手套與放大鏡,還有一份急救漿糊——這兩幅畫太老,防止鑒定過程中突然出現皲裂或破損時用的。
盧燦主動站在張老身邊,幫忙打下手,他也想順帶着觀摩張老的鑒定術。
樟木匣子打開,裡面是兩隻錦囊套筒,并排的被綢帶紮在匣面上。盧燦摸摸墊層,是絲綢套白棉的,防震防水性能很好。而匣子的開合部,有一條密封襯闆,能從内部将匣蓋縫隙全部擋住。
看得出來,無論是改家還是之前的保管者,對這兩幅畫,珍愛有加。
之前聽說這兩幅畫,老先生異常激動,可真的開始鑒定,他老人家的手,非常沉穩。此刻,正有條不紊的解開絲綢結。
“把匣子挪開。”老先生拿出左面這一副套筒錦囊,話自然是吩咐盧燦的。
錦囊中抽出的,是一幅京裝卷軸作品。
為何一眼就能分辨出京裝?實則是京裝的特點太明顯:豪華。
主軸兩帽,黃褐色,半透明,光澤柔和,透潤鮮明,并有一線圈歲月紋,這是玳瑁的。副軸即壓面軸的材質同樣不凡,一公分寬度,玉色材質,微微發黃,如果盧燦沒看錯的話,這是老象牙闆。
京裝的第二個特點就是裱邊寬、底厚。
這幅畫的軸高有三尺三,裱高三尺一。卷軸直徑足有十公分,畫肯定沒這麼寬,也沒那麼長,都是裱襯的。
老先生沒着急打開卷軸,而是蹲身将兩軸細看一遍,然後又出手撚了撚裱邊,“康熙京裝無疑。”
老先生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畫是真的,那麼這幅畫在康熙年間,重新裝裱過。
“師伯,康熙京裝與乾隆京裱,有什麼區别嗎?”盧燦還真不清楚,想到就問。
老先生很喜歡盧燦這種态度,站起身來,将這幅卷軸拿起來,将兩頭示意給盧燦看,“康熙朝,京城裝裱工藝,尚未自成一派。京裱成形于乾隆年間蘇裱大師秦長年,這你知道吧。”
見盧燦點頭,他繼續說道:“因此,我們一般習慣叫乾隆年之前的京派裝飾為京裝,而乾隆年之後的字畫裝裱,才可以稱之為京裱。”
盧燦回想一下,老先生剛才說的正是京裝。
“秦長年、徐名揚進京之前,京裝的風格,正在成形。譬如裝飾豪華、寬邊厚底,這些都已經存在。但是,康熙京裝有個緻命的問題,那就是底層與畫層,壓不實,也就是說兩層之間有空隙,這不利于防裂、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