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第1頁)

  其一、畫幅很滿!上下及兩側,沒有留白,滿幅;其二、此畫無留款,也沒有钤印。其三,這幅無名款的畫作,竟然采用了“宣和裝”!

  前面沒少談及裝裱,中國字畫裝裱四大流派,分别是蘇、滬、揚、京,以及其他地方流派,譬如湖南裝(特點是大量使用錦繡)、廣州裝(用色隽秀而華麗)等等。

  宣和裝又是什麼東西?

  宣和裝是比這四大流派更早的一種裝裱技藝,始創于宋徽宗宣和年間,又稱宋式裱、宣和裱,适用于扁寬畫心,裝裱形式較複雜,需要多種顔色的鑲料進行搭邊!

  盧燦見過不少宣和裝的作品,在津門張淑成老先生家中,他出售給盧燦好幾幅作品都是宣和裝,最經典的就是南宋末年錢選的《花鳥圖》和《青山白雲圖》。

  因此他對宣和裝很熟悉。

  宣和裝有幾個特點,對後世的裝裱影響深遠。

  天地軸中,天軸為輔軸,用绫包頭放水,地軸為垂軸(拉平裱面的),主軸。前後隔水用蠟絹,尾紙用宋箋韌性很好。兩側用細絹包邊,然後再封邊,在裝裱過程中,連畫心本身共分五段裝裱,很精細的。

  宣和裝的大量使用絹帛,影響到京派裝裱;其多色分段裝裱,以及窄邊形式,又影響到蘇裝,繼而是揚裝和滬裝。

  這幅畫的裝裱工藝,并不弱于盧燦所見到的任何一幅宣和裝,可是,裝裱和畫,怎麼看都不和諧!

  難不成也是殘畫?被後人重新裝裱的?

  可是不太像,因為畫中部的色彩以及整個構圖,是完整的。而且作畫者的技藝非常高超,黛墨色的山水,棕黃色的紙面,怎麼看都有宋代大師作品的範兒。

  可是,如此滿幅的布局,又不是大師該有的做派——字畫忌滿,這是很普通的常識!

  盧燦想到一種可能,他伸手準備摸摸這幅畫,可畫作懸挂的位置比較靠内,隻得往長條桌方向靠近一些,伸手去夠,結果……

  沒注意,一腳踢在貼在長條桌放置的一個紙箱上,“嘩啦啦”一陣亂響,整個紙箱被他一腳踹翻,東西鋪了一地。

  “嘶!”夏天的皮涼鞋很薄,盧燦這一腳,如同踢在石塊上,腳指頭一陣鑽心的疼痛。低頭一看,我那是一小紙箱子殘墨塊。這玩意硬的跟石頭似的,難怪腳指頭疼得厲害。

  “哎呀!”“啊?”兩聲同時想起,前一聲是四十來歲攤主的,後一聲是溫碧璃的。

  見盧燦不停的甩着腳,她蹲下來,想要伸手脫他的鞋子,“沒事吧?”

  大庭廣衆之下,盧燦哪肯?連忙将她拽起來,“沒事沒事,就是腳拇指有點疼。”

  那位四十來歲的攤主,蹲在那裡,開始撿拾散落的墨塊。禍是自己闖的,盧燦也蹲下身來,幫他撿拾。

  這是一隻裝肥皂的紙箱子,裡面盛放着幾十塊墨塊,都是老墨。盧燦撿起來的幾塊,上面刻有“小梅花閣”“小梅園”“神煙閣”“鸠居堂”“桂園”等印款。

  有一塊滾得稍微有些遠,溫碧璃幫忙撿拾過來,遞給盧燦。

  這塊煙墨已經從墨盒中滾出來,入手很輕,大約是六兩墨(墨塊的通用重量單位是兩),寬兩公分,厚一公分,長度在十公分左右。一端已經使用過,有磨損的秃邊。

  盧燦正準備将這塊墨放進紙箱子,可是手感出奇的好!

  “咦?”他連忙又縮了回來,仔細看了遍。

  所看的是背面,墨塊雖然顔色沉暗,可光澤如漆,有玉質感;豐肌膩理,有淡淡的魚鱗斑;最上端的邊線因為長時間執握,已經磨損,但下半部分的邊線依舊鋒銳。

  好墨啊!比剛才拿過的那幾塊墨都要細膩。

  連忙将模塊翻過來,正面印着四個楷書“翰林風月”。

  這是來自中原的李墨?

  “黃金易得,李墨難求。”這句話大家都聽過。很多人認為李墨就是李廷珪制作的墨,這種說法并非不正确,而是狹隘。

  更準确的說,李墨是一種松煙墨的名稱,可以說是後來徽墨的“老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