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第2頁)

  更準确的說,李墨是一種松煙墨的名稱,可以說是後來徽墨的“老祖宗”。

  提到李墨的起源,需先了解易水墨。在李墨揚名之前,冀北易水墨是主流松煙墨種。李超及其子李延珪,出自于制墨世家易水的李家。

  五代時期,北方動亂,李超帶領全家人,遷居到歙州。他和兒子李廷珪,利用歙州的桐油、松煙,研制出來的一種混合墨,也就是李墨。

  這種墨,着色好,松煙輕、膠質好、調料勻、錘搗細,很快便在南方盛行開來。

  李墨,據說存放五六十年後,仍“其堅如玉,其紋如犀”。

  李墨據說“其堅利可削木”,抄寫《華嚴經》一部半,才研磨下去一寸,存放數百年,研磨時尚有“龍腦氣”(混合的香料,被膠質密閉好)。

  宋代文人稱之為“天下第一品”。

  南唐皇帝南唐中主李璟、後主李煜,常用李墨賞賜功臣。

  宋太祖以後,凡皇帝寫诏書,都用李墨,每年徽州要向朝廷進貢一千斤墨。

  由于朝廷的壟斷,市上很難買到李家所造的墨,宣和年間,竟出現“黃金可得,李氏之墨不可得”的奇缺現象。慶曆年間,一枚四兩的李墨,賣到一萬錢。

  後歙州改名為徽州,李廷珪被後人譽為徽墨的奠基人。

  如何鑒定這塊墨,是不是李墨?其實方法沒有想象中複雜。盧燦用指甲沿着模塊的一側,使勁刮了幾下,然後将所刮部位,放到鼻子下面,深深的吸了口氣。

  是李墨!

  這樣鑒别有什麼依據嗎?

  有!這其中還牽扯到李墨的一件秘聞。

  其實就是依據李墨的研制特性來鑒定的:李墨并非易水墨那樣是純粹的松煙墨,而是李氏家族在其中增加了一定比例的桐油煙,因此,李墨可以看成是以松煙為主的混合墨。

  這也是為什麼李墨着色好,色澤黑中泛紫,書畫兼宜的重要原因。

  懂墨的人都知道,制墨所用材料,是植物、植物油及礦物不充分燃燒所産生的碳素,摻以膠料、香料壓模制成。故按其所選煙料,大緻可分為松煙、桐油煙、漆煙、石油煙等。

  松煙南北皆有,但桐樹是屬于南方喬木,桐油産于南方,取油桐子榨成,燒成的煙料制成桐油煙。一般十公斤桐油可出上等煙料五百克。桐油煙墨,其色澤黝黑,沉着内蘊。

  加入桐油這一秘方,一直被李氏家族視為最高機密,對外宣稱李墨依舊是松煙墨,因此誤導了很多人。

  既然含有桐油煙,那墨塊的味道,與純松煙墨就有些區别。

  盧燦的鼻子很靈的,雖然這塊墨時日久遠,但他依舊聞出一絲絲桐油的味道。

  這,就是李墨!

  看其包漿,怎麼都有數百年的曆史,盧燦很懷疑,這就是一塊宋代李墨。

  有條件的話,可以做做碳十四鑒定。當然,帶回香江,讓李林燦老爺子鑒定也可以的,他老人家見過李墨實物!

  這也是他這般懷疑的另一個原因——台北故宮中存有一塊李墨,上面所刻印字迹與這一塊一模一樣,都是“翰林風月”。

  “這塊墨我買了,多少錢?”盧燦掂量着這塊李墨,問道。

  見盧燦準備買東西,原本有些惱火的攤主,平息下來,他攤開五指,要價伍仟日元。盡管不認識,但也知道這是塊來自中原的古墨。

  呵呵,還價的事情,還是交給溫碧璃,溫家過去家境不好,她讨價還價的本事不弱。

  移開紙箱,盧燦的手指,終于搭到那幅懸挂的奇怪古畫的邊緣。

  裱邊很窄,盧燦的右手五根手指,沿着裱邊一直向上摸,然後又捏了捏下裱邊,心底有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