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第3頁)

  對這個市場,盧燦并不陌生,上輩子來過不止一次。

  據他所知,1987年,原舊物調劑市場就已經發展成為古物交易場所。1992年,和平區對舊物市場進行改造,并更名為“沈陽道古物市場”。

  盧燦沒想到的是,這裡的鬼市,在八二年初就如此紅火。

  鬼市的地點,并不在蓬萊正街,而是位于海河右側的河岸防波堤公路上。一側是海河,一側則是有點坡度的草坪,草坪上插滿紅紙糊成的小燈籠。

  短短的蠟燭透過紅紙散發出來的光線,朦朦胧胧,影影綽綽。

  還真有鬼市的“鬼”味。

  盧燦粗略的掃了眼,如果按照燈籠來計算攤位,今天這裡來出貨的人,不少于一百家。至于買家,也來了不少,基本上每個攤位前面,都有人蹲在那裡看貨。

  借助月光,盧燦看看手表,時間剛好到淩晨三點。

  啧啧,這鬼市開得太早了。原本以為自己夠早了,沒想到這些攤主,還有那些帶着帽子豎着衣領的買家,比自己還要早!

  海河的風,吹在臉上,如同刀割。盧燦不得不将棉軍大衣的衣領豎起來,自己也弄得神經兮兮的。

  華克倖走在前面,阿木和丁一忠拎着帆布包,緊跟盧燦身後——這裡的氣氛,安靜得讓人壓抑,他倆不知不覺中就提高了防備警戒。

  “盧少,稍後你負責看東西,我來還價。”華克倖悄聲說道。

  盧燦點點頭。

  華克倖的提議很有道理,他是地頭蛇,來過這裡很多次,一口地道的津門口音,不擔心有人坑他。

  換做盧燦就不好說了——雖然内陸治安不錯,但最近兩年,許多上山下鄉的青年回歸,造成大批失業青年,他們無所事事,隻能“闖社會”。

  古董行,自然也是這波年輕人闖社會的一個選擇。

  因此,利用鬼市,聯手坑外地人的事件,屢有發生。

  華克倖将雷鋒帽的帽檐往下拉了拉,帶着盧燦,走進那片紅燈籠區域。不過,他沒着急看貨,而是帶着盧燦,圍着這片區域轉了一圈。

  這裡的攤位有兩種,一種是地攤,弄點破被單或者破衣服,直接鋪在地上,上面零星放上幾件老物件,這些物件中,還有不少帶有泥土,仿佛剛出土一般。

  另一種則是自行車攤,二八大杠自行車的後座架上,綁上兩根長約一米的木闆,上面放着一隻帶蓋的竹筐,竹筐自然是用來盛放準備售賣的物件。

  此時的鬼市,不像後世那樣擺的滿滿當當,被單、衣服或者竹筐中,零零星星擺放着三五件物品,已經算是貨品較多的。

  四個大漢聚在一起,很紮眼,可是,一圈下來,沒有一家攤主主動招呼盧燦一行看貨,他們的神情很類似——低頭、籠着袖子,眼睛盯着面前的攤位。

  津門鬼市的交易方式,倒沒有什麼“籠袖劃價”的規矩,不過大家的聲音都很輕,輕到隔壁攤位都很難聽見。

  粗略轉了一圈,盧燦心中有底了——這裡的東西有假貨或者生坑貨,但真品率能達到六成。真真不錯!

  不過想想也對,這才是八十年代初,内陸的古董造假風潮,還未興起,有這樣的真品率,能理解。

  幾人在海河邊抽了根煙,華克倖這才對盧燦點點頭,又示意丁一忠和阿木,距離稍微遠點。安排妥當之後,他帶着盧燦,再度走入圈中。

  這還是盧燦這輩子第一次逛鬼市——香江的鬼市可以說已經是明市了,相比内陸鬼市,一點鬼味都沒有。

  “這裡的攤主,都是津門人?”盧燦小聲問道。

  華克倖搖搖頭,“冀北、中原、内蒙的人不少,隻有兩三成是津門人。”

  “鬼市攤主更換率很高,好多都是生面孔,對生面孔,您看貨時一定要注意,到時候我會給您提示。”華克倖雖然知道盧燦精于古董鑒定,但到底有多厲害,就不太清楚了,因此,他多提醒一句。

  盧燦兩人從右側第一排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