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第10頁)

  清兵入中原,反清複明的仁人志士很多很多,也有許多有血性的工匠,不願為清廷效力,他們拖家帶口,要麼南逃,要麼東渡。周辰官就是東渡躲避戰火中的一員!

  他是怎麼抵達東瀛的?

  還記得柿右衛門瓷器吧!

  柿右衛門父子倆,專心于中原五彩瓷的仿制,當時的中原五彩瓷被東瀛人稱之為“金陵五彩”,在東瀛非常受追捧,柿右衛門父子經常前往中原,進口瓷器、彩繪原料,還有高嶺土(這件大盤的高嶺土,估計就是那時進口的),以期完美仿制五彩瓷。

  在柿右衛門父子傾心結交之下,周辰官通過他們的商道,抵達東瀛。

  在此之前,柿右衛門父子,曾經在朝鮮籍匠師高原五郎七的教授下,學習仿制五彩瓷,可是,五郎七本人對這種技法,都未曾徹底吃透。因此,柿右衛門父子在五彩瓷的調釉、上釉、溫控等方面,都還很膚淺。

  周辰官的到來,徹底解決柿右衛門仿制五彩瓷的最後技術障礙——五彩瓷技法。

  也就是說,這件古伊萬裡燒仿金陵五彩金襽手外銷八角大盤,就是周辰官在東瀛,為柿右衛門父子,或者說當時的鍋島藩領主,燒制的外銷瓷!

  因為地處東瀛,周辰官不可避免的受到東瀛制瓷、用色的一些影響,另外還有可能與他不熟悉歐洲定制瓷器的紋飾風格有關。而這,恰恰導緻盧燦的感覺不對——它不是純正中國血統的瓷器,已經受到東瀛瓷器風格的些許幹擾!

  是的,盡管他是出自中國匠人之手,但這件瓷器,依舊是東瀛瓷器!

  所以,盧燦在鑒定這件瓷器後,才有如此之多的感觸——柿右衛門成功仿制金陵五彩瓷,并創出東瀛赤繪品類瓷器,為東瀛瓷器的崛起,打開另一扇大門!

  十幾年後,柿右衛門彩瓷着重表現三果畫、人物畫、花鳥畫,迅速地轉變為東瀛風格,形成了“柿右衛門”。

  經過逐漸發展,柿右衛門瓷質具有透明感,溫潤猶如米湯,在乳白胎質上以纖細的黑線描繪,配以鮮豔的紅、綠、黃、藍四色,紋樣多為和式花鳥風月,後來又在四色基礎上添加紫、金,逐漸形成“岩梅鳥”、“紅楓鹿”、“竹中虎”、“米鹌鹑”的典型紋樣,講究充分留白,圖案非對稱。

  柿右衛門瓷器,再次躍升!在十九世紀中後期,已經實現對中國五彩瓷的超越!

  周辰官,你的選擇,是對是錯?!你的在天之靈,有否後悔過?!

  剛才為什麼說是“另一扇大門”?

  第一扇大門是誰打開的?

  吳瑞祥!

  這位明代景德鎮的把頭,曾經收了一位東瀛弟子——東瀛伊勢國的伊藤伍良太甫!

  1511年,東瀛伊勢國,伊藤伍良太甫到景德鎮學習陶瓷工藝,拜吳瑞祥把頭為師,兩年後學成回國,在肥前開創伊萬裡窯,又在鹿脊山築造窯爐,傳播青花瓷生産工藝。

  承載東瀛制瓷工藝曆史的“伊萬裡燒”,由此誕生,并光耀後世!

  這種青花制瓷技法,被東瀛人稱之為“芙蓉手”!

  金襽手、芙蓉手,雙手定乾坤,隻不過,定的是東瀛瓷器的乾坤!

  伊藤對吳瑞祥這位師傅的傾囊相授,感恩至深,在伊萬裡燒的最初瓷器上,都銘刻“吳祥瑞”、“五郎太夫吳祥瑞”款識,以此作為懷念!

  隻是,後世的東瀛人,有過感恩嗎?

  好吧,扯遠了,回到夜談會的現場。

  這件金襽手外銷八角大盤,如果藏品主人願意出手,盧燦不吝價格,也要将其購回,這是中國瓷器指導東瀛瓷器的最好實物證明!

  在這個中國瓷器全面喪失底氣的時代,也許,它能為複興,灌注點什麼。

  四十五分鐘很快過去,盧燦并沒有看完,現場一百多件藏品,各色各樣,确實太費腦子。不過沒關系,稍後還有專門的鑒疑時間。

  時間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