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第4頁)

  不會毀了吧?

  “阿木,帶兩本書上來看看!”盧燦對洞内喊道。

  “好嘞!書很多!”防毒面具後傳來阿木悶悶的聲音。

  “阿欣,你趕緊給李老爺子電話,告訴他這裡有不少書籍需要處理,派技術人員過來,主要是除濕!”盧燦忽然感覺自己如此冒失的打開洞口是一大錯誤。

  丫頭匆匆去遠洋号遊艇打電話——遊艇上裝有衛星電話,愛倫島可沒有。

  不一會,兩個人頭出現在洞口旁,是阿木和另一名安保。這位安保左手拿着點燃的蠟燭,右手持着手電筒,走在阿木的後面。

  阿木拎着朔料袋,裡面裝着兩本線裝書,他的肋下還夾着一面銅盤。

  阿忠伸手将兩人拽上來,盧燦結果塑料袋,伸手捏捏,隔着塑料薄膜,他依舊能感覺到書籍的軟塌塌……

  壞了!真的受潮了!

第727章

又見四庫

  古籍善本防蟲、防潮保護是圖書館、博物館和檔案館等文獻收藏機構的重要工作之一,虎園博物館有着标準的古籍除蟲除濕的技術手段,可愛倫島沒有啊!

  虎博采用最先進的伽馬射線除蟲,也就是常說的“輻照殺菌除蟲技術”,非常先進。它不僅不會對紙張、字迹色彩及裝幀材料發生損害,也不存在放射性污染,不會危害工作人員的身體健康,而且操作方便,經濟實惠,除蟲除菌速度超快。

  除濕相對更麻煩一些。

  古籍由于年代久遠,紙張老化,且受自然因素影響,損害較大,因此古籍文獻保護對溫度和濕度的要求較高。古籍書庫溫度一般在14度至19度之間,濕度在50%左右,如果大于75%,古籍就會變黴,小于30%就會幹燥引起紙張脆化。

  因此,虎博的倉庫除濕要求非常嚴苛,其通風系統和制冷、制熱空調系統以及除濕技術都在為圖書館的古籍、善本藏書環境創造一種恒溫恒濕的條件。

  現代除蟲防潮這麼麻煩,那麼古代藏書樓又是如何防蟲除濕的?

  順便說兩句,都是挺有意思的小手段,對于大家藏書有些借鑒作用。

  東晉時期,葛洪提出用黃檗汁浸染麻紙、有殺蟲卵作用,黃檗又稱黃柏,将黃柏内皮切開,放入水中浸泡,使其黃汁慢慢滲出,将準備書寫的紙張放于黃柏水中浸泡,古人稱這種做法為“入黃”。經過“入黃”的紙和書卷最大的特點是不怕蟲蛀,不易受水浸,不易黴爛,不透墨等。浸染過的紙張呈黃色,很多例子證實這種黃紙有持久的防蛀性。

  唐代後期,流傳一種染紙防蛀法,人們将植物馬蘭、木蘭、蘭草、槐蘭制成漿汁用于染紙,既作染料又可防蟲,這種紙被稱為“碧紙”。

  南宋時,有一種印書用的“椒紙”,産于福建建陽,能防蟲蛀。

  椒紙是用花椒果實的水浸泡過的紙,紙張的椒味可常年不散。花椒屬芸香科,具有性熱味辛的特點,可供藥用,有止痛殺蟲功能。

  古代藏書樓除蟲的第一選擇是“香草”除蟲。

  書架、書櫃中,每層存放一袋用紗布或沙紙包好的靈香草(每萬冊書約一公斤),整個書庫、書櫃香氣四溢。如使用數年後香味減少,取出陽光照曬約半小時後香味恢複,可以起到長達數十年驅蟲效果。

  還有一種方法經常被采用,那就是老旱煙葉,這種老葉子的除蟲效果非常好,遠比昂貴的樟腦丸要強。

  配合使用的方式,就是“曬書”——每年都需要将古籍搬出來曬一曬,陽光不僅能殺菌,除濕,還能除蟲。

  明清時期,廣東地區流行一種古籍的裝訂形式,在書的扉頁、封底或封面加上一張單面抹上橘紅色塗料的紙,塗料内含有鉛丹,有劇毒,蠹蟲一觸即死。

  這種紙稱為“防蠹紙”,也叫“萬年紅”。鉛丹在空氣中相當穩定,經千百年的歲月還可以保持着紅色,可長期防止古籍遭蛀,如果失效,必須及時更換。

  這種除蟲方式,呵呵,可以糾正沾口水翻書頁的壞毛病!

  古代南方藏書的另一大難處就是除濕,最常用的就是生石灰。

  譬如天一閣藏書樓,明朝兵部右侍郎範欽主持建造,位于江浙甯波,地處南方濕度大,天一閣就采用夾層書架——每一個桁架或者書櫃的下面有抽屜,放置生石灰包用以除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