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第5頁)

  譬如天一閣藏書樓,明朝兵部右侍郎範欽主持建造,位于江浙甯波,地處南方濕度大,天一閣就采用夾層書架——每一個桁架或者書櫃的下面有抽屜,放置生石灰包用以除濕。

  另一種除濕方式就是刨花和鋸末,效果也不錯,但這種方式不利于防火,因此大型藏書樓一般都不會采用。

  現在盧燦面臨的問題是這些藏書已經受潮!亟需要接受光照除濕處理!

  這種事情,處理起來非常麻煩!

  盧燦手中的兩本書,看得心焦不已!

  最上面一本,橘紅色黃綢封面,下面一本同樣裝幀!貼簽上寫着“欽定四庫全書”“子部太上感應篇卷九至卷十一”“文瀾閣”!

  這是四庫全書中子部中的一冊啊!

  虎博有四庫全書中的一函,從丁歡丁老家中購得,那是集部第十五函,很完整的一函,也是文淵閣所藏!

  捏着軟塌塌的書籍,盧燦急的冒汗,“阿忠,你帶人去鎮上!買幾台電風扇!”

  盧燦所用的是書籍受潮嚴重的急救法——電風扇吹!風速流動會帶走書籍表面的潮氣,但電風扇去潮隻能說是急救,它會加快書籍的氧化。

  現在顧不得這些,先将受潮處理完畢,再封裝到真空袋中,運送回香江再處理氧化或者黴變——氧化嚴重可用白芨膠慢慢恢複,如果去潮不及時後果更嚴重。

  古籍受潮或遭水浸濕後,附在紙張上的黴菌孢子會迅速發育,生長出菌絲。黴菌的生理活動,就是建立在破壞古籍文本的基礎上,黴菌的分泌物在書頁上形成黴斑,使書頁相互粘連,嚴重的會變成書磚……

  丁一忠急匆匆帶人渡海去對面的小鎮上,正在拆房子的餘子靜等人也被叫停,他們去遊艇上搬運柴油發電機。

  “阿木,我和你一起下去,我要看看情況!”

  盧燦現在都不清楚,洞窟中的書籍,是不是全部受潮?聽阿木介紹,情況不太妙。

  他的記憶中,有關莊士敦的這批藏書被中東小王子捐贈給愛丁堡大學的傳聞,似乎沒有提及損毀情況,也不知是記者不明白其中内情,還是被編寫者隐瞞下來以增加故事傳奇性,反正算是小坑他一次,讓盧燦手忙腳亂。

  阿木走在最前面,拿着手電和蠟燭,盧燦同樣戴上豬臉面具,提着手電筒緊随其後,後面又下來一位安保成員,一手提着工具,另一隻手拿着手電在盧燦身邊搜尋。

  從洞口斜着下行五米,盧燦便能看見一隻隻藤箱,整齊的沿着通道排列。其中有一隻被打開——阿木的兩本書籍,還有一面山紋銅鏡,就是從這裡拿出去。

  盧燦的手電照在這隻打開的藤箱中,裡面大約有五六十冊古籍,最上層的三本,都是“四庫全書子部”經典。

  啧啧!這莊士敦也不是啥好鳥!竟然從清宮内廷,順出這麼多的古籍?如果說都是溥儀賞賜,盧燦是不信的!

  清廷中後期,内廷的經書典籍管理制度非常寬松,京城許多大臣家的藏書,都是從宮中“借出來”的,最為有名的就是紀昀紀曉岚!

  别被《鐵齒銅牙紀曉岚》騙了,真實的曆史上,紀曉岚與和珅的關系非常要好,堪稱忘年交——紀曉岚比和珅大二十六歲。

  和珅辦事能力超強,精明能幹,身世背景又好,乾隆一朝勢力如日中天。

  紀曉岚本身就是一個禦用文人,性情内斂圓滑,怎麼會與和珅對着幹?

  《清史稿》記載,兩人同任《四庫全書》總纂官(事實上和珅是紀曉岚領導)時,配合的非常好,和珅對紀昀很關照,在紀曉岚多次因為“文字獄”受牽連時,都是和珅幫忙撈人才得以幸免。

  這也使得紀曉岚成為唯一得到善終的總纂官——和他一起擔任總纂、總校的大員(包括和珅),或被吓死、或被罰光了家産,除紀昀以外,無一人得到善終。

  紀曉岚是文人,自然喜歡藏書,他擔任《四庫全書》編修、校官、大校,再到最後的總纂,一共經曆十四年。

  這十四年中,他在内廷的借書記錄是八百一十三次,合計伍仟二百多冊。而歸還的記錄是三百一十七次,歸還的總數為兩千九百四十四冊。

  呵呵,這中間的數額差呢?很自然成為閱微草堂的藏書!

  紀曉岚如此,其他人呢?尤其是到清朝嘉慶之後,内廷的借書記錄,更成為一筆爛賬,基本上隻見出不見還。

  眼前這一框《四庫全書》《子部》書冊,八成是莊士敦“借”的。盧燦想不明白的是,莊士敦為什麼把這些書藏起來,而不是捐贈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