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第1頁)

  眼前這隻香筒,分為底、身、蓋三節。

  器身為竹材,直通式,透雕兼高浮雕手法,刻有一幅山水圖,一共有四個镂雕透點,分部在筒身四周,可以用來散發香味。

  盧燦轉動筒身,目光落在山水圖中的某一點,眉頭越皺越緊。

  筒底和筒蓋具為鑲嵌紅木,底座略厚,四周是圓雕蓮花座形态,筒身嵌入其中。筒蓋是黃花梨平套,透雕暗八仙圖。八件八仙代表性的物品之間,各有一個微小孔洞,也是用來散發香味。

  盧燦稍稍用力,檀木底座有輕微松動,這香筒是可以拆卸的。

  底座鑲嵌部分遮蓋了器身雕刻畫面,他便單手握住器身,另一手抓住底座,猛然發力,噗一聲,蓮花底座與竹筒器身分離,露出被掩藏的那一部分部分。

  器身所雕刻畫面,全貌都展現在大家面前。

  這是一幅竹雕《湖舟夜行樂》,署名張希黃,還有竹刻浮雕印“希黃”,篆書。

  這是明末“留青聖手”張希黃的作品。

  竹刻的曆史源遠流長,宋時已漸繁榮,至明代竹刻藝術已達高峰,流派紛呈,精品疊出。主要的藝術流派有嘉定派、金陵派、浙派,藝術風格各有特色,雕刻手法各有千秋。

  浙派竹雕藝術“留青聖手”張希黃就出自嘉興,他所創的留青陽文刻法為特點的嘉興派成為後來全國竹刻工藝三大流派之一。

  留青陽文刻法,即留用竹子表面的一層竹青雕刻圖紋,鏟去圖紋以外的竹青,露出竹青以下的肌膚。這種雕刻手法,講究細工精緻,非常适合表現山水紋理,雕刻中以皮層的全留、多留、少留來刻畫圖案色調的濃淡變化,使畫面宛如一幅濃淡宜人的水墨畫,世稱留青竹雕,張希黃也因此被尊為“留青聖手”。

  張希黃的作品很值得收藏,這是毋庸置疑的。

  可盧燦驚疑的并不是作者,而是另外兩點……

  其一,這件香筒并非張希黃一人所制——底座的圓雕手法、香筒蓋上的透雕手法,與張希黃所負責的器身,風格各不相同。

  這是……包括張希黃在内的三名雕刻高手合力之作。

  這件作品最初的主人是誰?竟然能請動三位雕刻大師為自己之作一隻香筒!

  他懷疑的第二點,則是器身畫面所雕刻的内容!

  圓月方升,湖水平靜,層波潋滟,樹影婆娑,小橋流水,亭台樓閣,良辰美景,正可行宴樂之事;聊聊數筆即生動地刻畫出人物活動場景,或據案飲宴,或扇爐生火,或端茶進酒,不一而足。

  盧燦關注的是,稍遠處的一棟行樂圖所在的閣樓。

  張希黃的浮雕雖然曆經數百年,可閣樓橫匾上的“墨林堂”三個篆書字體,依舊能辨認出來。

  “墨林堂”!

  也許很少有人知道它意味着什麼,可盧燦知道啊!

  世人知道項元汴,知道天籁閣,可是,很少有人知道,項元汴先生的天籁閣,僅僅是他的四大藏寶樓其中的一座,其它三座,分别是“墨林堂”、“白雪堂”“退密齋”。

  如果說,天籁閣是項老的書籍字畫樓,那墨林堂就是老先生收藏各類文玩的收藏樓!

  盧燦萬萬沒想到,竟然在嶺上的一件竹雕上,窺得項老墨林堂之一斑!

第755章

安保總隊

  天籁閣藏書畫,墨林堂文玩,白雪堂銅器,退密齋印章,構成項元汴藏品大庫,後三者雖然沒有天籁閣知名,可藏品依舊震驚三吳之地。

  譬如他的天籁古琴,就是收藏于墨林堂。

  與項元汴同時代的人記載:“項氏所藏如顧恺之《女史箴圖》等,不知其數,觀者累月不能盡也。其他墨迹及古彜器尤多。其家累世富厚,不惜重赀以購,故江南故家寶藏皆入其手。”他遴選能工巧匠制作的各種器具,凡幾榻架櫃奁盒等,镌以銘識,都極精巧,如同秦漢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