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第3頁)

  扇骨為桃絲木,這是明末清初江南文人非常喜歡的一種木材,取桃心所制。十三根小骨,兩根大骨,都是采用水磨之骨,滑潤如玉,再加上多年來手捏汗揩,其表面産生一層濃郁光亮的包漿。

  骨真!

  扇面推開,這次,盧燦一覽全貌。

  三枝虬枝,五六朵梅苞,七八朵墨梅,筆墨濕潤松秀,頗具情趣。旁邊一共有四枚印押,分别是“麋公”、“印空”、“吟壇耆老”“雪薖(音顆)”。

  紙質為宋、明非常盛行的冷金紙——發明于唐代的一種帶白色泥金或灑金的高檔用紙。

  紙真!畫真!印押也真!

  麋公就是陳眉公,印空是陳眉公的禅林老友。這幅扇面,最初是陳眉公送給印空大師的作品。吟壇耆老是“處世三大奇書之一”《圍爐夜話》的作者王永彬的字号。

  王永彬字宜山,人稱宜山先生,一生經曆了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同治五個王朝。生平喜歡大聲吟誦佳作,與高安周柳溪、彜陵羅夢生結詩社,号“吟壇三友”,他自号“吟壇耆老”。

  至于雪薖(音顆),是晚清學者,收藏家王柏心的号。

  有作者钤印,有受贈者印押,還有收藏者的鑒賞章,這件折扇,傳承有序!

  盧燦翻過扇面,背面是陳眉公的七絕《山中》,“空山無伴木無枝,鳥雀啾啾虎豹饑。獨荷長镵衣短後,五更風雪葬要離。”

  行書,書風蕭散秀雅,頗有出塵脫俗之意!

  鑒定之後,盧燦變得小心很多,對大嬸的丈夫不免吐槽兩句——這算是一件傳承有序的“小極品”,怎麼能如此随意的安置?

  這是可以上拍的物件!

  “多少錢?”盧燦合起折扇,捏着扇頭,沒打算再還給對方。

  這位大嬸伸出手掌晃晃,“這麼多……我家那位說,這見折扇不能少于這個數!”

  “五百?”盧燦用折扇大骨,敲敲掌心,故意裝作沒看明白,反問道。

  其實盧燦這話,也有試探成份——對方這種手勢,如果你報伍仟,她很有可能說五萬,這種事在香江古玩市場很常見。

  “你還我!”這下,這位大嬸不高興了,伸手欲奪。

  “阿嬸,别着急,你到底要多少?我看這扇子,有點古意,像是真的。”田樂群假假的瞪了盧燦一眼,出言問道。

  兩人以前經常配合,很熟稔。

  果然,這次大嬸沒在敢報虛價,“五……千港紙,一分不能少的!”

  按照行情,陳眉公的畫,一尺大約在六千港紙,這幅扇面不足一平尺,而且畫面構圖簡意,加上背面的字,差不多也就伍仟港紙上下。

  不用說,對方走眼了,那粒祖母綠玻璃種翡翠珠,他們一定當成老琉璃了!

  這枚祖母綠玻璃種翡翠珠,極有可能是王永彬或者王柏心後來裝上的——清代中後期,翡翠的市場接受程度已經很高,而那時,玻璃種祖母綠翡翠,還真不是什麼稀罕貨色,所以才被拿來做扇墜纓飾。而恰在此時,彩色琉璃也已經很普遍,經常被用于裝飾上,故此,這位大嬸的老公自動忽略了。

  盧燦對田樂群攤攤手,示意她拿主意。

  如果按照以前田樂群的性格,一定要再還價的,可今天這位大嬸,說了太多的奉承話,尤其是對腹中胎兒的無限贊美,她猶豫片刻,“謝謝大嬸,這把折扇我們要了。”

  “哦喲,天後娘娘一定會保佑您的!”

  伍仟港紙,對方竟然一點價格沒還,那位大嬸頓時雙手合什,贊美之詞再度噴湧。數完錢數後,還熱情的附贈盧燦一把新折扇!

  富家少奶奶在攤位上花伍仟港紙購買一把舊折扇,後果來了,周邊幾家攤主,頓時圍攏過來,争相賣好,阿臾連篇。阿忠和阿全兩人連忙将人群分開,護着盧燦與田樂群離開。

  帶保镖出門?這下真正坐實盧燦兩人的身份,身後議論聲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