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硯呵氣可研墨。”他擡頭笑着指了指墨巢,“也就是說真正的極品端硯,沒有水,隻要對着它呵氣,然後就能用來研磨。”
田家姐妹都試了試,還真是這樣。雖然沒能看見水珠形成,但手指能清晰的在墨巢中畫出一道水痕。如果多哈幾次,用來研磨還真的可行!
“端硯成名,還與這一特性有很大關系呢。”看着兩人還在試驗,盧燦笑着說道。
哦?他的一句話立即将兩女的興趣調動起來。
“說說,怎麼回事?”田樂群将身子側了側,離他更近些。
“唐朝武德六年,也就是唐高祖李淵,他統一了中原,舉辦大唐第一次全國性科舉考試。端州也就是現在的肇慶,有一位姓齊的書生,不遠萬裡,前往長安參加考試。”
“可是,那一年天氣奇寒無比,整個考場滴水成冰,導緻考生們都無法研磨答題。”
“這位齊姓書生失望至極,抱着硯台痛哭,結果他發現,臉貼在硯台上,竟然感覺到濕漉漉的,用手一摸,竟然有水珠,于是他拼命對硯台哈氣,然後研磨。”
“最後考場上,隻有他一人完成答卷。端硯也因此天下聞名。”
“真的假的?”田樂群聽出這隻是個傳說。
“那書生最後考上了吧?”田嬸關注的重點卻讓人啼笑皆非。
盧燦隻得摸摸鼻子,燦燦的笑道,“傳說、傳說,别當真。”
“嗨,就知道騙人!還不趕快看看,這究竟是不是名硯?”田樂群粉拳揮動,給他肩膀來了一下。忽然看到田嬸的目光盯着自己看,也察覺自己的行為有點小暧昧,連忙低頭。
盧燦也有點尴尬,接過硯台,裝模作樣的觀察起來。
在剛才清理的過程中,他已經知道這方硯台的來曆。
硯台表面清新質樸,空間構圖比例協調。把玩處刻有劍蘭浮雕,花葉花蕊配合假山壘石,蘭花花蕊采用玉白色石皮為心,镂剔精細,一點玉白點綴整個墨色硯台,堪稱萬墨叢中一點白。而蘭花葉片修長,纖秾合度,葉上還有一隻墨蝶浮雕,正欲展翅高飛,畫面構圖,栩栩如生。
而在硯台的背面,刻有花篆體四行詩:“一寸幹将切紫泥,專諸門巷日初西。如何軋軋鳴機手,割遍端州十裡溪。”
這首詩已經說出這方硯台的來源——它就是出自顧二娘之手的十全硯。在硯台的側面,雕刻着楷書印章“十硯軒”三個字也印證了盧燦的猜測。
“顧二娘?很有名嗎?”對于如此精美的硯台竟然出自一位女性之手,田嬸和田樂群都覺得蠻不可思議的。
“是的,非常有名,堪稱雍乾朝吳門制硯第一人。”
顧二娘,娘家姓鄒,十六歲嫁入吳門也就是現在的蘇州,夫家姓顧。她的公公是吳門有名的制硯大師顧德麟,顧德麟的制硯水平被譽為“東南第一”。可惜他的壽數不長,四十六歲便去世。顧德麟死後,制硯技藝傳給了顧二娘的丈夫。可是她丈夫同樣短壽早逝,于是顧二娘便繼承了制硯這門手藝。
幼子寡母獨撐門戶,當時所有人都認為顧家肯定會落幕凋零。沒想到,顧二娘刻苦鑽研了兩年的制硯技巧後,開始頂門立戶,并且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顧二娘制硯有她特有的美學觀,她常與人談論說:“硯為一石琢成,必圓活而肥潤,方見镌琢之妙。若呆闆瘦硬,乃石之本來面目,琢磨何為?”
她制硯效仿明代鑄造宣德香爐之工,追求高雅之美,因此她制作的硯台“古雅而兼華美,當時實無其匹”。
尤其是顧二娘晚期制硯,技術登峰造極,人們都親切地叫她“顧親娘”,稱她制作的硯台為老親娘硯。
“這就是一方老親娘硯。”盧燦撫摸着硯台上的四行詩說道,“這是顧二娘為十硯老人黃任所親手雕琢的硯台,在《清鈔文稿》中有明确記載。”
黃任是閩地永福人,他曾在端州做官時,得到一塊好硯石料,為了找一位制琢硯台的高手,将石料在身邊藏了十多年。後來打聽到蘇州有位制硯高手顧二娘,便從福建永福千裡迢迢攜石料趕到蘇州,顧二娘見十硯老人這樣誠心,石料也的确是塊好料,就高興地為他制琢了一方精美的硯台。十硯老人十分感激,當即寫下了一首題為《贈顧二娘》的詩,刻于硯背陰。
盧燦指了指那首詩,“這就是當年黃任寫給顧二娘的詩!”
古玩的樂趣就在于追根溯源,盧燦如同講故事般的叙述,讓田嬸和田樂群聽得如癡如醉。
“小燦,你能估出這硯台值多少錢嗎?”田嬸好久才回過神來,輕聲問道。
值多少錢?盧燦當然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