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第4頁)

  這人很有名氣,尤其是在東南亞——吳稚晖,原名眺,又名敬恒,他的書齋号就是“名眺主人”。中華近現代的思想家、政治家,國學宗師。1953年10月30日病逝于台北,196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理事會将吳稚晖列為世界百年文化學術傳人。

  無論是作者,還是藏家,都很有影響力。而且,盧燦還知道,這幅中堂一定會有人出高價,但這黑心錢不能賺——吳稚晖的幼子吳文藻(非冰心丈夫的那個),是中大聯合書院的東方曆史系的教授!

  說不定吳文藻教授年幼時曾經還見過這幅中堂。

  不知道怎麼到了譚家?

  盧燦最後拿起的才是那方檀香已經燒盡的銅爐。

  底款“大明宣德年制”。

第69章

點翠鳳冠

  盡管已經有心理準備,但摸到銅爐雙象耳的那一刻,盧燦還是有點失望。

  這是宣德爐,但不是明代宣德朝的正品,而是康熙朝的仿品。估計是那家古董店敬财神的,被譚玉明一道搶過來的。

  宣德爐能成為後來敞口矮腳銅爐的代名詞,可不是有名無實。真品宣德爐,造型雅緻、用材精選,一百二十煉風魔銅工藝,光澤柔和,觸之有瓷器的圓潤感,堪稱銅爐之最。

  後世銅爐多以仿宣德爐為榮。

  這玩意,後世仿的太多,在香江摩羅街有不少。這一隻品相不錯,應該能賣到兩萬錢。

  忙累了一天,盧燦讓潘雲耕和溫阿四,去附近找家小飯館,做點飯菜送來,也算是犒勞大家。至于飲酒,那可不成,稍後有些物品還需要運到溫家前面的空地,然後裝車送回去。

  溫老大出門去借小推車,那些小件家具,稍後用譚家的被褥或者廢舊衣服包裹,放在小推車上,有拉有扶,可以送一批過去。

  至于大件,譬如衣櫥衣櫃,圓桌寫字台之類的,就需要兩人或者四人用長竹杠橫着擡走。

  總之,運輸是相當麻煩。

  小飯店很快送來十二盤大菜,一大木桶米飯,被這十來個壯漢掃得幹幹淨淨。

  飯後大家也沒歇息,立即開始往五輛小推車上捆綁家具,小推車内部用棉被包裹那些瓷器,兩人一車,先走一趟。

  盧燦讓潘雲耕帶着那套被嚴密包裝的青花粉彩十二花神杯先下去,組織裝車,稍後他開車回家。那套杯子要交給老爺子手上,順便給田樂群捎個口信,今天他準備在山頂住一夜。

  盧燦打算今晚就在山上眯一夜——溫阿四可是約定了十多家,可今天一天就泡在譚衛東一家了。明天等溫老大他們運貨,自己帶溫阿四把其他幾家都跑一邊。

  沒辦法,要用錢啊。

  玩收藏,這錢來得快去得也快。這次自己打算投資漁灣村碼頭、修一條簡易公路、窯場圈地、建設窯口,再加上配方的骨粉廠,估計要投入自己近兩千萬的資金。

  這筆錢可不是小數目。盧燦也隻有多收點貨,盡快出手籌措資金。

  等到天色将黑,上上下下來回三趟,将所有瓷器、書畫、銅器、木器小件都全部運走。盧燦給溫家三兄弟帶來的七位村民,每人五百,這是獎賞他們今天勞動以及上來打架的酬勞。并約定,讓他們每人明天再帶一個壯勞力過來,勞務費一天二百,兩人帶一輛手推車來。

  這絕對是調景嶺最高的日工資,七個人樂得屁颠屁颠的回家招人去了。

  見他們離開,溫老大埋怨一句,“阿燦,就搬點東西,真心給不了這麼多。一天一百就足夠了。”

  盧燦笑着看了看他,“溫哥,你以後還要負責窯場籌建工作,估計還要靠這批人給你撐腰。你還覺得這錢給多了嗎?”

  溫老大很快想明白——任何一個工程建設,核心人員是自己人,這樣才不會有怠工現象。他對盧燦豎了個大拇指,“阿燦腦筋轉的真快,還真是這個理。”

  溫家老大有點小聰明,溫家老二憨直莽撞,溫阿四估計更像溫母,性格良善但有些懦,有點小心機,但膽子小,所以這些年做古董生意卻一直沒能發迹。

  四人聚在一起,重新就窯場的話題商議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