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第4頁)

  這是明末“安西王”冕旒!

  南明朝廷禮制混亂,一時間,盧燦還真的沒想起來,這位安西王是誰?

  亂世封王者,必有蓋世功勳。南明永曆帝能有十五年的統治,離不開“南明五大臣”——孫可望、李定國、鄭成功、艾能奇、李文秀。

  孫可望一度被封為秦王,他是叛亂而死;鄭成功為潮王,他的活動範圍是東南沿海,不可能是安西王;劉文秀的封号是蜀王;李定國的封号是晉王;艾能奇被殺後追封為齊王。

  盧燦腦袋中靈光一閃,啪,他打了個響指。

  這位安西王,他知道是誰了。

第114章

福記秘庫

  “福老,這尊冕冠,是晉王李定國生前之物。不知我說的可對?”

  “哦?盧少是如何判定的?”福老沒回答,而是先詢問。

  “永曆帝進滇省,李定國率軍東征,先斬殺清朝定南王孔有德,次斬謹親王尼堪,南明朝廷敕封其為西甯王。不到一年時間,孫可望作亂,李定國回師平定,朝廷改敕為安西王。但安西王這個稱号,他也沒戴多長時間。”

  “永曆十二年,李定國再度率師出征兩粵。出征前,永曆帝扶馬牽缰,親敕李定國為“晉王”。可惜,在新會戰役中,因鄭成功的失約,最終兵敗。”

  這次兵敗,兩粵之地,七八十萬難民追随,來到今日的大西南及緬北地區——他們也帶來大量的明代文物。

  按照明朝禮制,王位有了新的敕封後,舊王冠和王袍,必須回收銷毀,但李定國這一次是個例外——出征前受敕封,所以舊王冠根本來不及上繳,等他再回南邊時,又身逢大敗,整個南明朝廷人心惶惶,也就無人有心再追問他的“安西王”王冠一事。

  這頂存世時間很短的“安西王”冕冠,也終于得以保存下來。

  不知怎麼,流落到福老手中。

  “好!推斷的合情合理,難得盧少對南明的曆史如此了解。”聽完盧燦道明原委,福伯連連鼓掌,大聲叫好。

  經過這頂冕冠的鑒定,福老對盧燦的态度,明顯更親近。他親自陪同盧燦鑒定桁架上的典當品,時不時還就其曆史價值,讨論一番。

  福記當鋪庫存最多的是陶瓷器和金屬器。

  瓷器為六百二十九件,朝代以明為主,共有明代瓷器三百一十六件,其中明官窯七十五件,其它是民窯精品。清代瓷器九十五件,官窯出品的有三十三件。

  兩宋時期瓷器六十三件,大多數為越窯出品的青瓷,還有一定數量的邢窯出品的白瓷,洪州窯,婺州窯,耀州窯口的瓷器,各有一兩件。

  讓盧燦有些失望的是,傳說的宋代五大名窯瓷器,一件皆無。

  不過,這也是現實。

  汝鈞官哥定,這五大名窯瓷器,在宋代已經價比黃金,經曆宋末亂世,到明代已經難覓蹤迹,何況五百年後,更是難得一見。

  為何最多的是越窯?這與越窯的曆史和地理位置有關。

  越窯起于東漢,其産品特色就是“青瓷”,以生活瓷為主。繁盛于唐末、五代時期,這期間越窯的“秘色瓷”是中華瓷器的最高工藝代表。可惜随着五代戰亂,“秘色瓷”的配方,也消失在曆史長河中,到了宋代,越窯已經大不如前。

  越窯從建立到消亡,有着千年的曆史,而它的主窯口,一直位于江浙紹興,因此,稱呼它為元代之前南方最重要的窯口,毫不為過。

  至于景德鎮嘛,那是元明清三代才開始大興的制瓷窯口。比曆史,越窯甩它幾條街。

  因此,在南方,越窯瓷器居多,恰是實情。

  最後還有幾件漢唐的瓷器,價值雖然不高,但作為高古瓷,很有研究價值。

  這些瓷器中有斷代——元代瓷器官窯瓷器一件都沒有。這也與南方文人所發起的“元乃胡人,甯用民窯,不用胡器”的風氣,有直接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