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第2頁)

瓷廠籌備

  調景嶺唯一的一條淡水溪,叫龍溪。

  發源于照鏡環山的龍溪,在流經調景嶺時,一分為二。

  其一流向嶺内的灣塘,形成今天的茅湖。名為湖實則小池塘,養活調景嶺十多萬人。而另一部分,沿着峭壁直落而下,轉道出海。它的出海口,就是漁灣村。

  漁灣村,村如其名。

  龍溪入海的地方,有一道小海灣,未來的碼頭,将修建在這道海灣旁邊,而漁灣村就位于海灣後的山腳下。

  “漁灣村人口最多時,有七百多戶,三千多人口,算是一個大村落。近些年,許多人搬離這裡,現在僅有四百戶左右,兩千多點人口。”

  黎煥東走在盧燦身側,為他介紹漁灣村的情況。

  碼頭擴建,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僅要修建停泊點,還需要深挖航道,修建客運與貨運分流棧道,以及維修和事故處理中心,未來這裡還需要建設海上導航系統。

  所有這些工作,都需要漁灣村村民配合完成。

  “村民沒有什麼情緒吧?”盧燦問道。

  黎煥東遲疑了會,說道,“漁家還是有些意見的,不過,問題不大。”

  小天星工程隊,給出的工期是六個月,當然,這六個月是基礎工程,不包括後期的輔助工程,譬如水、電系統鋪設等。

  這速度可以說是超快,典型“香江速度”,但依舊會對漁民出海打漁,造成一定的影響。

  盧燦點頭,他對溫季宸說道,“溫哥,這件事你需要配合黎哥,做好安撫工作。我看,碼頭、道路、瓷廠基建的用工,優先考慮這些漁家,也算對他們的一點補償。”

  有人在漁灣投資窯口,新建碼頭、鋪設公路的事情,早已經在調景嶺傳開。這還是調景嶺地區三十年來最大規模的投資,這一項目的招工情況,也被人打聽的很清楚。

  調景嶺經濟情況差,還不是因為工作機會少嗎?

  嶺下的溫家,這些天人滿為患,都是來人托人,找工作的。

  溫季宸一直處于一種幸福的煩惱中,聽到盧燦這麼說,連忙點頭,“為了趕工期,我們第一批招募了二百人,主要用來修整灣頭到平家凹的公路,還有就是平整平家凹、蓋房。”

  “碼頭修建的招工,是第二批,初步拟定的名額是一百人。這次招工,主要對象放在漁灣村漁家這邊。”

  盧燦看了眼黎煥東,對溫季宸說道,“這次招工,讓黎哥也拿一份名單,他對村裡的漁家具體情況更熟悉。”

  呃,這算是給黎煥東也分點好處——更重要的是給他漲面子。

  “另外,黎哥,這次碼頭擴建,你還需要幫我多盯着點,工期要快,但質量更要有保障。”盧燦轉頭對黎煥東說道。

  黎煥東連聲感謝,在此之前,他作為漁灣碼頭公司的股東之一,卻沒有半點用工權力,被溫季宸壓得死死的,心中一直憋着火呢。

  盧燦這次來,三言兩語,将這股火氣打散。

  黎家位于灣頭第一家,正在修建的灣頭到平家凹的公路,起點就在他家前面的溪水岸邊。黎家自然不像普通村民那麼簡陋,三間青磚瓦房,在市内算不是什麼,但在調景嶺卻算是好房子。

  看到他家的房子,盧燦想起一件事,“溫哥,磚窯搭建的怎樣了?”

  修建窯口、修建房屋,都需要紅磚,因此盧燦在去南邊之前,吩咐溫季宸,在籌備開工之前,需要建好磚窯。

  紅磚窯的技術不複雜,南方的磚窯都是壘土成窯,丘型。至于磚坯,這一代的粘土就是制磚坯的好材料。晾幹磚坯後,悶窯燒兩天,就可以出窯。

  “找了嶺上的兩個燒窯師傅,窯坯已經建好,這幾天都在炕窯。另外,已經組織人在打磚坯。估計第一窯紅磚,一個禮拜後會點火。”

  所謂炕窯就是窯洞建成後,燒柴火,将其炕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