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第1頁)

  盧燦已經确定,剛才在一樓時,托馬斯肯定是故意将僞作、價值一般的瓷器,另外再特意拿出幾件表現不錯的瓷器,混搭在一起,讓自己挑選。

  這是一個交易範圍内的局——去古董店買東西,賣家也不會百分百保證這些都是真品。

  所幸,自己的眼光不錯,可以說,将托馬斯家中精品中國古瓷一網打盡。

  這件事嘉妮是否知情,盧燦還沒想清楚。不過,交易已經結束,這件事也變得無所謂。他笑着問道,“确實是個問題,怎麼?你有什麼好辦法?”

  她拍拍方向盤,“放在運通的倉庫吧,等你的制瓷設備購買後,一起走海運回香江,不是更好嗎?”

  主意不錯!

  盧燦點點頭,“那行,就先去運通的倉庫,把分水獸安置好,再讓他們去巴黎。”

  運通瓷器廠,位于利摩日西邊的一個村落附近。這個地圖上沒有顯示的村落叫芒迪,隻有十來戶人家。在村落的右側,兩米高的院牆,将運通瓷器廠圈起來。

  與圖盧茲瓷廠相比,這裡要簡陋很多,許多建築落在盧燦眼中很熟悉——有着内陸南方民居的挑梁結構。

  “這些都是你的臣民?”盧燦指指那些住戶的房屋,調侃道。

  她的笑容有幾分苦澀,“這裡最多時有三十來戶,這些年搬走不少。你見過僅有七位臣民的女王嗎?”

  呃,這不是個愉快的話題,盧燦馬上住口。倒是嘉妮,似乎找到發洩對象,滔滔不絕的講起這裡曾經的輝煌,以及心酸的沒落。

  運通瓷窯工廠,建立于1910年,是她父親盧芹齋一手籌建的。最早就是仿中瓷,為此,盧芹齋還從景德鎮及湘南挖來兩大瓷器世家,專做中瓷。可惜,中瓷此時已經在歐洲沒落,不得不改弦更張,又高薪請來本地的兩位制瓷師傅,玩起了中西結合瓷器。

  盧芹齋的手腕不弱,他充分利用人脈資源,将這家瓷器廠帶上正軌。最興旺時,這裡的瓷器大量出口美國,紅透紐約麥迪遜大道(盧芹齋的盧吳公司在這裡有藝術會所)。

  那時,這個附屬瓷廠的村落中,最高峰時,住進了三十多戶瓷工家庭,運通也成為利摩日十大瓷廠之一。

  二戰爆發後,不得不關閉窯場,這讓運通瓷廠喪失了繼續做大的絕佳機會。

  戰後,盧芹齋的生意一落千丈(随着新中國的建立,文物走私和國際貿易中斷,更使其國内文物來源斷供,50年代初他不得不全部清貨,結束生意),他不得不再度重啟這家窯場以作生計。

  可惜,美國市場也徹底衰敗——盧的瘋狂倒賣國家文物行為,遭到譚敬為首的作僞集團阻擊。盧芹齋連續三次失手,敗在譚敬的僞作手中,這讓他在紐約聲譽急劇下降。

  運通瓷廠在盧芹齋去世後,被記名到他最小的女兒,也就是嘉妮的名下,而主管這家瓷窯廠的是當初他從湘南醴陵請來的制瓷名家唐兖。

  前些年唐兖去世,嘉妮不得不來管理。她管理經驗原本就不足,這兩年,又恰逢法國經濟衰退,運通瓷廠,頓時陷入困境中。

  在兩輛車先後駛入運通瓷器大門時,門廳中走出一位老者,推開鐵門。

  這是一位來自内陸的老者,頭發已經全白,見他出來,嘉妮放下車窗,對他招呼一聲。那老者對着車裡眯眯眼,了一眼,點點頭。

  汽車駛入瓷廠後,她對盧燦說道,“那是陳老,我父親當年請來的,三十年代就來到窯場,是運通彩繪負責人。”

  下車後,盧燦四下觀望。

  瓷窯廠,他太了解,看看建築,便知道運通瓷廠在早期完全按照景德鎮窯口的方式修建的,隻不過在後來添加歐式電窯燒制設備後,又重新改建成大棚式中空燒制格局。

  中式窯大多數是柴窯,窯口的布局,講究“窯中”,也就是以窯口為中心,四周梅花形布局。而西式電窯,講究流水直線布局——以流水線的方式運作。

  中式到歐洲的變革,讓運通瓷廠的布局顯得有些亂。

  盧燦在調景嶺漁灣碼頭規劃的窯口,就是典型的流水直線布局。同時還有一個大棚為柴窯,放在邊角,是按照梅花布局來設計的。

  陳曉、昆希,帶着嘉妮招呼來的兩名員工,負責往庫房中搬運那沉重的分水獸。

  盧燦在她的帶領下,簡單參觀一遍,便沒了興緻。

  運通窯口,實在很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