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佛造像,面相豐滿,發型除了螺紋式,又發展出水波式,大耳下垂,神情莊重而又不失慈祥——《西遊記》電視劇中,如來佛祖的造型,就是典型的唐代佛造像形态。
唐代佛造像的身材比例勻稱,結構合理,體态豐腴飽滿,袒露的胸肌有起伏變化,寫實性較強,而且體态自然舒展,具有很強的動感。
第三個完美期在元清,對不起,沒有明。
明代大多數皇帝崇道,對佛教雖無壓制但也不扶持,這使得當時佛教遭受道家的擠壓,所謂的佛家文化或者佛造像的水平并不出彩,多繼承唐宋遺風。
元朝崇信藏傳佛教,尤其是黃教,為中原佛教文化帶來一縷新風,而清朝同樣如此。元清這一時期的佛造像中,藏傳佛造像大行其道。
清代的佛造像,工藝已經登峰造極,五官、身材比例、衣着、衣紋、飾品,精緻到了極點。其中,又以皇室供奉的藏傳佛造像最為優秀。
盧燦輕輕晃動手中的照片,掩飾内心的震驚。
他手中就是一張龍尊王佛造像的照片。
龍尊王佛全稱“龍種上尊王佛”,是佛教禮儀活動中稱頌的三十五佛之一。
佛經記載,文殊的現身為菩薩,輔助釋尊教化大衆,但實際上他在過去、現在、未來三世都是果位上的如來。過去世稱“龍種上尊如來”、現在世稱“歡喜摩尼寶精佛”、未來世稱“普見佛”。《首楞嚴三昧經》記載,龍尊王佛在過去世成佛後,壽命達四億四千萬年,度盡了世間天人,功德無量。
此尊龍尊王佛面相飽滿方正,五官刻畫清晰,棱角分明,雙眉間點白毫,雙目微閉,大耳垂肩,溫和端詳。
佛頭發髻造型較為銳尖,頂寶珠。身披佛衣,層疊有緻,其上錾刻細密的花紋。右胸及右臂袒露,雙手結甲胄印,雙腿結跏趺坐于雙層仰覆蓮花座上。
佛身背後有七條龍(實際是蛇,佛家尊稱為小龍),罩于佛頭上方。
整像鎏金華麗,面身等肌膚處泥金彩繪,工藝精美絕倫。
這應該是乾隆時期的精品佛造像。
盡管奎恩斯看起來很老實,但盧燦依舊不敢放松,在端詳這幅照片時,眉頭越皺越緊。
這種表情,通常都會給賣家一種強大的心理壓力,也是為後續交易做鋪墊的必然手法。
果然,奎恩斯有些不踏實,他探頭看看照片,在扭頭瞅瞅盧燦,“維文先生,有什麼問題嗎?”
盧燦搖搖頭,“沒什麼大問題,隻是有點疑惑。”
這種模棱兩可的回答,最容易讓對手慌神。
鄭光榮一直說盧燦不會講價,盧燦從來不辯駁。自家人知自家事,他并非不會講價,而是經常不自覺的将二三十年後這件物品的價值,帶入到腦海中。
其實,真的論到講價的策略方法,鄭光榮還未必有他經驗豐富。
對方還想要問詢,搭吧兩下嘴,見盧燦專心看照片,也不好開口,端着咖啡杯,滋滋抽的直響。
盧燦大略浏覽了一遍照片,照片共有六十六幅。
其中完好的銅像,隻有十一尊;還有二十四尊是佛首——被當年那些強盜強行分割;十六尊或斷臂或缺損蓮花座。
另有七張瓷器照片,其中一張盧燦感覺像是鈞窯作品,那是一件天藍色的三足鼎香爐,有着鈞窯典型特征——“蚯蚓走泥紋”。
因鈞瓷的釉,厚且黏稠,所以在冷卻的時候,有些介于開片和非開片之間的被釉填平的地方,會形成像雨過天晴以後,蚯蚓在濕地爬過的痕迹。
這一件,也不知是宋鈞,還是明清仿鈞——瓷器最終确定,還需上手。
如果真的是宋鈞,那加上此前的定窯白盅、哥窯八方貫耳瓶,這一趟巴黎之行,竟然能将宋代五大名窯網絡其三,何其幸運。
還真的應了收藏圈的一句老話——精品中華文物在國外!
還有八張照片,物件都是佛前供器或者佛教弟子随身法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