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第6頁)

  張鼎辰話雖貧,但古籍修補技術絕對超一流。

  他所使用的修補技術,是京派絕學——補漿法

  補漿和拼缺是古籍修複的最常用手段,看起來并不複雜。譬如古籍有蟲洞,缺角,修複師傅會調配好相應的紙漿,将其缺損部位補齊,等待新紙漿将幹未幹之際,用刮刀将補缺部位磨平,等幹透之後,缺損就修補完善。

  但京派補漿法不同,他們屬于“整補”。

  所謂整補,即将縫缋裝的書頁拆開,将整張書頁平攤在一張夾闆上,再用拼圖技術,一點點将碎裂的紙張拼完整,固定好,在整張書頁的背面上紙漿,正面塗防止暈散的漿糊,在将幹未幹時,再将背面的紙漿刮去,揭開正面漿糊層。

  這樣,一張完整的書頁重新展現在人們面前,連缺角、蟲洞都會補上,整個書頁看不見一絲修補痕迹。

  将這些書頁按照縫缋裝的模式,重新裝訂好,又是一本修舊如舊的古籍出現。

  盧燦當時找回這些敦煌遺書時,有些已經封皮缺失。張鼎辰很會做生意,他将每本書都用桑皮紙重新做了封皮,不留書名。

  一本有千年曆史的殘書,在匠人的手中,重新煥發異樣光彩。這就是修複師對中國傳統文化傳承所做的巨大貢獻。

  盧燦拿起一本書,放在鼻下聞了聞,這算是偷藝了。

  整補所使用的紙漿,盧燦問出來了,是藏經紙,很對路。要知道這些敦煌遺書,大多數是硬黃紙,它也是屬于藏經紙的一種。

  盧燦第二個聞出來的是明礬的味道。

  新修複的古籍,都有股子明礬的味道。明礬是字畫和古籍修複中最重要的材料,它可以防止墨迹暈散。還夾帶有一絲花椒和桂皮的味道,這是防蛀蟲所用必須材料。

  第三種味道是蜂蜜,這是京派修複中很重要的道具,為了降低紙張的膨脹系數,對于點鑲、補缺和補蟲眼很有作用,也有防止油墨暈染的作用。另外,蜂蜜還有個作用,就是使得紙張呈現自然黃化,在制作書畫赝品時,也會經常用到。

  第四種應該是白芨,一股特有的淡淡的酸味。白芨是粘合劑,将其混在紙漿中,能增加紙漿的粘合度。

  很滿意,張鼎辰修複技藝比自己要高。

  連帶着對張鼎辰的印象都改變不少,至少不是那個油嘴滑舌,滿口貧話的京油子形象。

  盧燦将所有書籍裝回書匣,重新塞進書箱,然後靜靜的坐在旁邊,聽兩人叙話。

  大家都很忙,既然驗證完畢,盧嘉錫很痛快的支付尾款,站起身來準備回公司。

  “老盧,我最近看到一幅神鬼畫,很有意思,但不好斷代,作者我是沒聽說過,從紙張、彩料來看,應該是宋代作品,但是畫面内容很怪,你有興趣看看嗎?”

  收下盧嘉錫支付的尾款伍萬元後,張鼎辰的笑容更殷切,他知道盧嘉錫在字畫收藏方面見識頗豐,順便回報一句。

  “哦?還有你老張拿不住的畫?”盧嘉錫正準備告辭,被他一句話撩撥得重新坐下來。

  “你要是有興趣,我就去叫人,隔壁陳麻子上個月從台島帶回來的。那幅畫很怪,相當奇怪,我是看不準。”他語氣中連用幾個奇怪來形容,這讓盧嘉錫爺孫來了興趣。

  陳麻子,盧燦不認識,但剛才看了眼,隔壁是一家金石店,專售佛頭、佛像、奇石的。

  “叫來叫來!我也看看,怎麼個怪法?”

  盧嘉錫揮揮手,張潤澤走到門外,對隔壁喊了兩聲。

  俄而,一位三十來歲的精瘦中年,拿着畫筒,進門就笑道,“張老,您看準了?準備下手?”

  張鼎辰沒好氣的對他揮揮手,然後又對盧嘉錫說道,“這就是陳麻子,接手他死鬼爹的店鋪,幹得還不錯,這條街有點聲譽,人品沒問題。”

  這話聽着别扭,可透着親膩。看來張鼎辰和陳麻子的關系還不錯,或者說和陳麻子的亡父關系挺好,他挺照顧的。

  又是外号,又是死鬼爹,那陳麻子也不惱,笑嘻嘻道,“這位老爺子眼生,鄙姓陳,陳開來,街坊四鄰都叫我陳麻子。您老也這麼叫就行。”

  得,難怪感情好,合着陳麻子的父親也是京城人,連帶着陳麻子說話都是一口京腔。想必張鼎辰在當年就和陳麻子的父親一起來香江的,然後又一起在荷裡活道開的店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