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地處八德路四段,算是信義商圈,台北的繁華地段之一,但路不算寬,雙車道上擠滿了自行車和摩托車,高樓并不多,兩旁大多是二層商鋪。
這就是真實的八十年代初的台北,他們的經濟剛剛踏上黃金十年的起點。
聽到盧燦的招呼,孫培新緩緩将面包車停靠到路邊。此舉,遭到路過的自行車和機車車主的謾罵及指責。
對後排丁一忠打了個下車的手勢,盧燦扭頭對鄭光榮說道,“鄭叔,專賣店面我就不去看了,反正也不懂。我和阿忠沿着這條街慢慢逛下去,中午我們再到賓館集合。”
鄭光榮太了解盧燦的性格,他決定的事情,連盧嘉錫都不會反對,叮囑道,“台北可不是香江,别管閑事。阿忠,注意安全啊。”
那孫培新也探出頭,對盧燦揮揮手,“盧少,如果遇到有人找事,您就報董桂森董哥的名号,他是我們竹聯的忠堂堂主,這條街都是他罩着的。”
盧燦打了個趔趄,孫培新這小子,竟然是竹聯的人?
竹聯?江湖上有太多的傳說!董桂森?這名字有點耳熟,似乎聽說過。
沒想到自己竟然用竹聯的人做司機?這究竟是榮幸還是不幸?
盧燦回身對他們揮揮手,示意趕緊走,單行道已經開始擁堵,後面車子不停按喇叭了。
等他們走後,盧燦也沒着急進去,靠在馬路牙,擡頭打量這家“思源齋。”
兩間門面,上下兩層,對開門在組側,右側為玻璃櫥窗。一二樓之間有向外探出的挑檐,紅色琉璃瓦覆面,很别緻。
門兩側,挂着一對烏木紅漆的木刻楹聯:“趁冬堪博古,春雲夏雨秋夜月;入宋亦居奇,唐詩晉字漢文章”,配合思源齋的牌匾,頗有雅意。
許佳聞所說的楚中原遷移到台北的思源齋,八成就是這家!
盧燦興緻勃勃的踏進店内。
門洞直通二樓玄關,一樓店面呈正方形。
三面靠牆的連體多寶閣,靠玻璃窗一側的是其次,最左側的多寶閣是書畫,對門的一側陳列的是金屬器。三面多寶閣的前面,都有櫃台相連。
中島的位置,陳列的是竹木牙角雕,以及一些文玩老玉器之類的小件,同樣,玻璃櫃台也上鎖了。
看到這樣布局,盧燦有點失望,這是傳統的點櫃銷售而不是自選銷售。
所謂的點櫃,就是顧客看準哪一件,售貨員會幫忙拿下來,在櫃台上觀看。
點櫃銷售,顧客沒有什麼上手的機會,充其量你說出需要買什麼類别?看好誰的作品?售貨員給你拿出兩三件以供挑選,再多,不現實。
店内有三名員工,兩人站在櫃台内,是售貨員。
還有一位應該是安保,見盧燦進來,他很利索的退到門口。很專業,這麼做是防止有人抱着貨品就跑。
三人年齡都不大,二十來歲,其中一位售貨員還是小姑娘。這種店面應該有掌眼師傅坐堂,估計在二樓。
“客人您需要點什麼?我們思源齋的貨品,品類齊全,名家字畫、官窯瓷器、各類文玩、書房雅件,應有盡有……”小姑娘培訓的不錯,張口就來,一套一套的。
盧燦笑着指了指中島櫃台,“看看!”
那位男售貨員拉開櫃台的搭闆,走出來,但沒靠近盧燦,微微躬身,“需要我為您介紹嗎?”
思源齋的銷售培訓,很到位。
盧燦擺擺手,“有需要我會麻煩你的。”
中島是由四張兩米乘一米五的玻璃展櫃拼成,第一張展櫃中,全部是老玉器,一共十六件。每一件旁邊都放着一張折疊卡,并非價簽,而是物件的名稱和簡單介紹。
思源齋對自己的貨品很自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