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燦看了眼罐口,罐口有磨損痕迹,應該是有蓋的。
再翻過來看底部,一愣,如此鮮明的明代官窯青花器,竟然無款?
旋即明白過來,這應該是空白期的官窯瓷器。
所謂空白期,就是明代正統、景泰、天順三個年号期間的官窯瓷器。
很多人鑒定,喜歡看底足朝代款,然後依據朝代款,反推這個朝代瓷器的特征,以論證法來驗證瓷器的真僞。
這種鑒定手法沒問題,但有很大的局限性。
譬如明代洪武和永樂瓷器,很多都是不留朝代款的。
明太祖洪武時期,瓷器基本無款,而永樂大帝時期,有部分瓷器留四字篆書款永樂年制,但依舊有很多生活用瓷,是不留款項的。
大量使用朝代年款,始于宣德皇帝,也就是明代的第五個皇帝。
但到了明代第六個皇帝,也就是明英宗時,情況再度出現變化。
英宗是明朝建國以來第一位幼年天子。
即位之初,軍政大事操持在太皇太後張氏和内閣三楊手中。
太皇太後張氏很有才智,在正統朝前期政治活動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國家大事多禀裁決。三楊,即楊士奇、楊榮、楊溥,是明朝曆史上少有的“名相”。他們曆永樂、洪熙、宣德三朝,有着豐富的治國經驗。
因此在英宗親政之前,明朝仍然延續着仁宣時期的發展軌迹前進着。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正統七年,張太後去世,三楊也被英宗擠兌出曆史舞台。
也就是說,正統七年之前,因為英宗皇帝沒有親政,官窯瓷器是不敢附帶年款的,所以留下長達七年的無款空白期。
等他真正大權在握時,先是發動幾次戰争,征伐麓川王國(也稱勐卯王國,是傣族先民在雲貴高原西部建立的古代王國),後來又遇到北邊也先(蒙古)侵邊,不得不發動北讨。根本沒有在意瓷器年号這等小事,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土木堡事變,正統帝被俘。
因此,正統一朝,瓷器無年号!
至于景泰帝,他是在哥哥正統帝被俘虜後,被大臣們推上帝位。
景泰一朝八年時間,他不僅需要處理國事,還需要和朝廷内外支持他哥哥正統帝複位的官員進行博弈。
景泰帝做了八年的皇帝,再度被從蒙古回來的哥哥,聯絡京營督管太監曹吉祥、忠國公石亨、内閣大臣徐有貞等人,發動多門之變,一舉推翻。
因此,景泰一朝,景德鎮官窯也沒有出過年号款的瓷器。
正統帝複位後,改國号為天順。
天順一朝,隻有八年時間,天順帝再度忙于清理朝廷内部,譬如處死當初支持景泰帝登基的内閣大臣于謙、範廣等人。
天順一朝,同樣也沒有瓷器留款。
長達三十年的景德鎮官窯瓷器無留款,就這樣出現。
這也使得那些靠朝代款辨别真僞的專家們,對這一時期的瓷器束手無策。
可盧燦不一樣啊。上輩子參加過多次“空白期官窯瓷器專場拍賣會”,對空白期瓷器的特點,可謂了如指掌。
這件青花金鳳蓮紋大罐,具有鮮明的永樂特征(仁宗隻在位一年),但又較永樂瓷器更細膩柔和,青花發色,更接近于空白期瓷器——這一時期的青花色沉,暈散不明顯。
這應該是正統早期的官窯瓷器,盧燦甚至懷疑,它是景德鎮瓷窯專門燒制給權傾天下的太皇太後張氏的貢瓷!
得出這一結論的理由很簡單:雙鳳呈祥的圖案,很容易招到皇帝的忌諱的!空白期三朝,有且隻有正統朝初期太皇太後張氏,有這種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