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第6頁)

  “這……這是《永樂大典》的初稿?不是說毀于正統十四年的金陵文淵閣大火了嗎?”

  這本書真的讓盧燦驚到了!

  如果說《永樂大典》正本的存世還有一線希望,那《文獻大成》就是傳說!

  永樂二年,明成祖朱棣為消除“靖難之變”的影響。

  他是以武力從侄兒手中奪得帝位,這在程朱理學盛行的當時,很多朝臣和知識分子都認為是倒行逆施。

  可惜,聰明絕世的解缙,通曉天文地理的胡俨,兩人都沒能摸透大帝的心思。

  他們組織了一百四十七人,花費一年多的時間,編出一套五百四十九冊的《文獻大成》。于永樂三年孟月呈交給成祖朱棣。

  朱棣一看,喲呵?這麼容易就編完了?那我的心思不是白花了?

  内容正确,政治不正确。

  解缙和胡俨兩人的心血自然是白費了。

  大帝一句話“所纂尚多未備”,将一百五十人一年多的心血,全部白費。

  兩人聰明一世,可最終還是未能明白永樂大帝的心思。

  永樂三年夏,朱棣再度責令重新編修大典。這一次,他派出絕對心腹,黑衣宰相姚廣孝(道衍大師)為總撰修,組織大批人馬,參與此事。

  姚廣孝深知朱棣的心思,這一次,搜羅的範圍更廣,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道蔔醫僧、士農工商無所不包,動用兩千多人,搜羅古書十一萬三千冊,曆時四年多,終于完成煌煌巨制《永樂大典》。

  那《永樂大典》之前,解缙、胡俨版的五百多冊《文獻大成》,去哪兒了?

  這又是一個曆史謎題。

  《明金陵史話》曾經記錄過一筆。

  這套五百多冊的《文獻大成》被充當成新版的《永樂大典》資料,堆放在金陵文淵閣(可以看成明代最大的圖書館)。同時它又記錄到,正統十四年秋(1449年),金陵文淵閣大火,《永樂大典》所據原稿付之一炬。

  也就是說,五百多冊《文獻大成》,被大火焚毀。

  從此以後,再也未有這本書的記錄,這也讓《文獻大成》成為收藏家口中的傳說。

  可是現在,傳說就擺在自己的眼前!

  李林燦笑得跟老狐狸,他敲敲桌面,“傻了吧不是?”

  “學鑒定,腦袋一定要開通!”他指指自己的腦袋瓜示意盧燦。

  “《文獻大成》不得朱棣的歡心,并非書不好。胡若思作為國子監祭酒,文淵閣大學士,他在《永樂大典》編成之後,找皇上讨要幾本廢書,朱棣能不給嗎?。”

  “解缙被抄家,他家中典籍可能被查抄回宮内,可胡俨沒有啊,他是頤養天年,老死床榻的,他家中有幾本《文獻大成》,太正常不過了!”

  一席話解惑,盧燦尴尬的摸摸鼻翼,嘿嘿笑了兩聲。

  道理并非他想不通,而是太震驚!這本《文獻大成》簡裝本的價值,恐怕不比《永樂大典》正本的價值低!

  “還有其它珍本嗎?”得隴望蜀,說的就是盧燦。他眼巴巴看着李林燦。

  “自己看!”李林燦手掌一番,從衣袖中掏出兩張目錄清單。

  不錯!收獲不錯!

  明清字畫二十七幅,珍品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