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第6頁)

  盧燦扶着李林燦下來,接替他的位置。

  洞口石壁上方炸塌,碎石下鋪,往洞内滾動的并不多。因此,手電筒能清晰的照清楚,裡面有什麼。大約離洞口三米遠的地方,有一堵人工砌成的水泥牆壁。這是當年東瀛士兵倉促離開時修砌的,水泥牆上,有兩道一指寬的裂縫,可能是封洞口時炸藥震裂的。

  “大家加把勁!說不定今晚我們就能回營地!明天回臘戌,給大家加餐!”盧燦站在石堆上,高喊一聲。

  所謂加餐,就是獎勵!

  目标就在眼前,六十多人輪番上陣,很快将洞口全部清理幹淨。

  洞口不大,高一米五,需彎腰才能進入,寬度為一米三左右,獨輪車可以通行。五點鐘時,坑道全部清理完畢。

  “啧啧,這東瀛打仗打得,連水泥都用不起了。”

  盧燦貓着腰,蹲在坑道前方的水泥壁前,啧啧感慨。自己竟然能從水泥牆壁的縫隙中,掰出一塊!這種水泥能修築什麼好工事?以東瀛人對工程質量的變态要求,如果不是真的山窮水盡地步,這是不可能的。

  由此可見,東瀛到二戰後期,純粹靠人命,死撐。

  “别胡說八道了!”對盧燦的胡亂揣測,李林燦狠狠的瞪了他一眼。

  “你不知道,當時人們多麼渴望結束戰争!我是八月十八日那天得到确切消息的。”

  “當時年輕,被那些老家夥安排去買酒慶賀。你們不知道,當時,整個大西南的酒精,全部賣空!我跑了幾條街,一瓶也沒有買到。後來還是馬衡院長出面,找來兩壇子女兒紅,被我們全部喝空。”

  “他們幾個老頭子,馬衡、翁文灏、王世傑、朱家骅、杭立武、傅斯年、李濟、徐森玉一幫老家夥,邊喝邊跳,又哭又笑。老淚縱橫的模樣,我一輩子都忘不了。”

  盧燦撓撓頭,腹诽道,我不過是感慨一句而已,招來這麼多話?不過,對他話語中提到的這些名字,盧燦很感興趣。

  要知道,這些人中,無一不是近現代著名學者、收藏大家,可結局不盡相同。有些留在内陸,譬如馬衡、徐森玉(上博館長);有些叛逃回内陸,譬如翁文灏就是在1951年經巴黎回内陸;有些成為台北官員型的學者,譬如王世傑、朱家骅、杭立武、傅斯年;還有些終身研究學術,不摻合政事的,譬如李濟(主持殷商遺址發掘)。

  “李老對與北邊的學者交流,沒什麼心理障礙吧。”盧燦借機問道。

  他這麼問,是有原因的。

  上次盧家替錢穆老先生舉辦親人見面會時,新華駐港分社的王框社長,與盧嘉錫正式敲定:十一月中旬,京城故宮将組建三名專家的代表團,前來香江,參與西晉帛書《陸士鑒緻陸癢家書》的交流鑒定活動。

  這次京城故宮派出的人物,來頭可真不小,而且與馬衡院長有交情。

  領頭的隊長是張中行老先生,張老是古文學家、京城故宮博物院的文字學專家、馬裕藻(馬衡的大哥,北大國文系主任)先生的親傳弟子,其身份和地位,可不比李林燦差。

  李林燦斜睨了他一眼,沒說話。

  這就好,盧燦這是擔心他心理過不去,怠慢了對方。

  兩人貓着腰出了洞口,葛七拎着長條狀的塑膠炸藥進去,又急匆匆出來。

  兩三秒鐘後,“轟!”一聲悶響,洞口撲出一片碎石及濃煙。

  成了,最後的障礙清除幹淨,可以進去察看究竟有什麼!

  等濃煙散盡,葛七帶着兩人,頭戴防毒面具,貓腰鑽進去。

  洞穴不深,幾分鐘後,一位安保就出來揮揮拳頭,“十八隻大箱子!箱子沒有被破壞。另外還有一堆佛像,堆放在角落。”

  “裡面寬敞嗎?有其它通道嗎?”盧燦搓搓手問道。

  “葫蘆形,裡面很寬敞,進去五六人,能轉動開。”葛七也鑽出來,接口說道,“至于其它通道?箱子靠在一側,暫時還沒有發現。”

  “走,進去看看!”盧燦對阿爾達汗揮揮手。

  依舊是葛七帶頭,盧燦、阿爾達汗、楊坤更在後面,丁一忠、丹拓則陪在李林燦身邊,依次進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