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舊是葛七帶頭,盧燦、阿爾達汗、楊坤更在後面,丁一忠、丹拓則陪在李林燦身邊,依次進洞。
路過水泥牆後,盧燦摸了摸石壁,不錯,很幹燥,密封情況良好。
這讓他心情大定,隻要保護動作迅速,裡面的佛像之類的文物,不會有太大傷害。
又走了四五米,前面的葛七說道,“可以擡頭了!”
還真是,這洞穴入口處狹窄,進入七八米之後,坑道的挑高變高,足有兩米多高。坑道兩側,很明顯能看到人工拓寬的痕迹,也應該是當年東瀛工兵幹的。
拐了個彎,豁然開朗,坑道變成洞穴。
幾束手電筒的光線在裡面掃來掃去,洞穴呈不規則的三角形,靠右側石壁,平放着六排大木箱,底邊石壁,則胡亂堆放着不少佛首、佛像。
佛像都不用細看,從造像風格判定,典型的南傳上座部佛教造型,就知道是南邊的本地貨。如果論經濟價值,恐怕不值什麼錢,但如果論文化價值,它們能填補盧燦想要建立的金銅器館的又一類型,同時,還可以開辟南傳上座部佛教的文化研究。
提到南傳上座部佛教,不得不提到一個詞“三藏”。
大家都知道“唐三藏”,可是,很多人并不知道這個名稱的由來!
佛教三藏,指的是《經藏》、《律藏》和《論藏》。
經,一般被認為是佛說過的話的彙編,它是佛教教義的基本依據。
律,是佛教組織為教徒或信衆制定的紀律或行為規範,它的基本原則一般被認為是佛所确定的,而系統化的佛教戒律是後來才逐步形成的。
論,是對經、律等佛典中教義的解釋或重要思想的闡述。它在佛教中一般被認為是菩薩或各派的論師所做,但也有一些極少數的論被認為是佛自己做的。
通達佛法能為人講說的人稱為法師,精通經藏的稱為經師,精通律藏的稱為律師,精通論藏的稱為論師,遍通經、律、論三藏的稱為三藏法師。
唐玄奘就是因為精通三藏,又因為生在唐朝,所以又名唐三藏。
南邊信奉的上座部佛教,他們奉為圭臬的三藏,與漢傳佛教、藏傳佛教有着明顯的區别。他們講究修心自律,不講究“大神通”。因此,南傳上座部佛造像,在形态威儀上,遠不如藏傳佛像和漢川佛像。
這一點,隻要去東南亞旅遊過,并見過當地佛像的人,都能清晰的辨别出來。
南傳佛造像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造型多樣化,有卧、迦坐、跪坐、斜側坐、屈膝坐、直立、舞蹈等多種形态。(這一點在台北鬥亮時已經介紹過)
因此,盧燦隻需要一眼,就能判定這些造像的價值。
不過,這其中有兩尊,應該很尊貴。
其中一尊是李林燦手中的那尊佛陀迦坐像,佛像的天頂(發髻上的鼓起部位),全部由各色寶石、瑪瑙鑲嵌而成,燈光照上去,異常醒目。
另一尊在右側單獨放置,佛陀側卧,造像全身泛黑。這可不是銅鏽蝕的顔色,而是金造像老化的緣故。
“葛哥,你去試試那尊佛像。”盧燦指指那尊“黑色”卧佛像,示意葛七。
佛造像不大,隻有一米長,高度為四十公分左右,佛陀呈卧姿,左手襯佛首,右手臂自然下落,搭在屈起來的右膝上。
“嘿……”葛七原本沒太在意,兩隻手摟住佛像,想要抱起來。
結果讓他意外,自己差點閃着腰,可這尊一米長的佛造像,竟然紋絲不動!
“再來!”這次他學乖了,兩隻手捧着佛造像的腳部,背部拱起,“嘿……”一聲後,終于将佛像的一角擡起。
沒錯了,是黃金的!
這尊佛造像,純金打造,最少有四百公斤,哪能如此輕易搬動?
嘿嘿,不管另外十八隻箱子如何,就這四百多公斤的純金佛造像,至少八百萬美元,這就能解決自己的資金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