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第4頁)

  “茶”泛指茶文化,“禅”是“禅那”的略稱,意為靜慮、修心。

  “一味”之說則是指茶文化與禅文化有共通之處。

  這個共通之處在于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

  所謂塵心洗盡興難盡,世事之濁我可清。茶,品人生浮沉;禅,悟涅盤境界。

  說來說去,一句話,東瀛茶道源自宋代的“點茶”。

  ……

  前甲闆的頂棚升起,一行人圍坐在長案邊,靜靜欣賞溫碧璃烹茶。

  佳人如玉,盛裝似錦,不說品茶,單是欣賞已經讓人心曠神怡。

  盧燦為了今天鎮住長澤茂,确實花了很大的心思——沒辦法,想要擴大潤馨瓷器的影響力,此時,離不開東瀛市場。

  溫碧璃用竹夾,從瓷罐中夾出一塊龍團鳳餅。這種龍團茶,還是盧燦上次瓷廠開窯時,托鄭光榮的大哥,從内陸弄來的,一共也就隻有兩罐。

  每塊龍團鳳餅為一錢五,剛好一壺。

  宋代點茶,用無煙炭爐。溫碧璃将這塊龍團鳳餅放在炭火上,翻面炙烤兩分鐘,略帶點點焦黃,将其放入瓷臼中。

  天青色瓷臼,乳白色搗杵,還有今天一應茶具,都是潤馨瓷廠自己的産品。可惜,這幾人目前還沒注意到。

  炭火烤茶餅,會使得茶湯的香味濃郁,但切切不可烤焦,非常考驗點茶功底。

  她另一隻手很自然的将身邊裝滿清水的一張打銀壺,放置在炭爐上。

  這時,她才開始搗茶,也就是碾茶。

  盧燦在旁邊幫襯,六人面前的茶盞,用清水涮後,放在另一尊炭火上烤幹,這是宋代點茶中的烘盞。這六隻茶盞,全是潤馨瓷器出産的仿龍泉窯的天青盞。

  可惜,他們依舊沒有注意到這些,各個正襟危坐,認真的欣賞溫碧璃的碾茶。

  等盧燦将六隻茶碗烘幹,那邊溫碧璃的碾茶已經差不多。他又從長案一側拿過羅篩及瓷盤,放在溫碧璃的面前,準備篩茶。

  溫碧璃将瓷臼中的碎茶倒在羅篩上,雙臂輕輕抖動,顆粒橙黃的茶末,如絲般落在青花盤上,約有一錢茶末。

  銀壺咕噜,水剛好燒開。

  此刻,進入宋代點茶工藝的關鍵——候湯、擊拂。

  溫碧璃用木平鏟,将瓷盤中的茶末盛起,倒在一旁的茶壺中,然後拎銀壺,注水。

  沸水浸潤碎茶後,停止注水,用一根青色瓷棒攪拌,待水茶混合均勻後,再度注水,至滿。

  宋代點茶,所用的是茶末,所以茶湯上色上香很快。

  一股淡淡的烤茶香味,彌散在船頭,經久不息。

  此時可以注茶擊拂了。

  溫碧璃又換工具,她拿在手中的是一種竹制茶具,名曰茶筅。單手執壺,往茶盞中注茶水,另一隻手則不停的用茶筅擊打茶水。随着茶水注入、茶筅的擊打,茶盞中的香味瞬間變得濃郁,同時茶盞中升起一層細細的白沫。

  細小的白沫,飄蕩在茶碗上,并不沾黏碗壁。

  這下,有人終于驚訝的咦了一聲,是田中信木。

  宋代最高級的飲茶藝術是“鬥茶”,鬥茶集中體現了宋人品茶的所有技藝。鬥茶又稱茗戰,對用料、器具及烹試方法都有嚴格的要求,以茶面湯花的色澤和均勻程度、盞的内沿與湯花相接處有沒有細沫的痕迹來衡量鬥茶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