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會出現在這裡?
盧燦并不清楚,這幅畫流入津門博物館的時間是八一年,也就是明年九月,潞河張家(此時已經搬到津門居住),将這幅畫連同收藏的四百五十五件珍品文物,捐獻給津門博物館!嗯,這件事的發生,還與這幅畫的短暫流失,有些關系。
如果不是盧燦出現,這幅畫就在明天,八十三歲的張老爺子,追到通縣文化站,吵鬧着要求贖回這幅畫。縣文化站被老爺子弄得沒辦法,告知畫已經送往榮寶齋。老先生又追到榮寶齋,纏得唐思聰頭大,最後被他以兩千塊的價格再度贖買回去。
這幅畫再度回到家中,張老爺子對家中繼續保有的這些文物,徹底失去信心。再加上那時候的人,思想很純,将家中所有藏品,一次性獻給津門博物館!
至于畫怎麼從張家流失,因為涉及到真人真事,時代太近,嘿嘿,大家自己猜!
面前這幅《雪景寒林圖》,高一米九五左右,寬一米六,絹本設色。
簡單解釋一句,何謂絹本設色?
絹本設色,是中國畫的一個專有名詞。絹本,是指畫是畫在絹上的;設色是與水墨畫區分的,因傳統國畫,很多是隻用水墨,用了顔色的就叫“設色”。
這幅畫全景構圖,大氣磅礴,範中正的的作畫特點,表現得酣暢淋漓。
白雪皚皚中,雪峰屏立,山勢高聳,山麓水際邊密林重重。深谷寒林間,蕭寺掩映,流水無波,峰巒溝壑間雲氣萬千。
範寬的畫作最大特點是氣勢宏大,其次是筆法,他喜歡用“雨點皴”與“積墨法”。
“雨點皴”是将毛筆用力點下後迅速提起,形成下筆重而提筆輕的長點,因其形似雨點而得名。“積墨法”是一層層累積墨,待一層墨幹再塗一層,如此往複直至達到需要的效果,這種畫法能夠增強物象的立體感與質感,也是範寬常用的技法之一。
盡管看過很多遍,那是在博物館,隔着玻璃框,根本不能上手。現在,幸運了!盧燦帶着手套,一點點撫摸觸及畫絹。
整幅畫由三條絹布拼接而成,中間有輕微的細縫,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宋代織絹的工藝隻能織造窄幅的絹,可以織得很長,但寬度有限,不得已而為之。
好在縫接的很細密,對畫面無甚影響。
近距離上手,讓盧燦對範寬大師的構圖與筆法,感受至深。
畫面之中群峰林立,山勢高聳,枯木成林,山石峭硬,深谷寒林間蕭寺掩映。遠景山巒連綿,流水從上迂回而下,前景山麓水邊密林數重,後有村居屋舍,一人張門而望,山麓人家的恬靜生活表露無遺;屋舍後方中景的山石迎勢而上,以粗壯的線條勾勒山石、林木,再用細密的“雨點皴”皴擦烘染山石的質感,表現林木濃密、枝丫銳利、山石雄渾之感,為寒冷的冬景增添了幾抹生機。山中樓閣在煙雲的籠罩下尤顯幽靜深邃,甯靜神秘。
雪呢?雪在哪兒呢?
老先生在山頂、屋頂、坡石處采用留白處理,不着墨色,猶如積雪一般,強調雪意。
全畫布局嚴整,筆墨厚重,氣勢磅礴,境界深遠,動人心魄!
盧燦雙掌輕拍,搖頭贊歎:精品!太壯觀了!
與自己的那幅董源《夏山圖》,完全可稱之為“雙璧”!
“唐經理,這幅畫我要了,你開價吧!”
這幅畫落在自己面前,天意!放走,就是罪過!
第361章
遭遇襲擊
唐思聰眼睛骨碌碌轉動,嘿嘿沒答話。
盧燦是他眼中的财神,他希望交易的貨币,是外彙券,而不是本地貨币。正琢磨着這要求怎麼提,那邊陳老忽然說話了,而且這話唐思聰聽着怎麼這麼别扭?
“盧先生,你就這麼确定這幅畫是範寬的?”
這個老陳,這是怎麼了?有疑點,自己人讨論就是了,怎麼當着香江人面提起呢?沒這疑點,我這幅畫還不好出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