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手銅爐百千,都不及這桌上養蒜苗的銅爐,更像正品宣德爐。
這方銅爐,有大雅之相!
王士襄老人在他的《論宣爐》一文中,明确提出,“宣德者,型制大雅。古樸,源于器形,仿《宣和博古圖》;雅緻,源于精工十二煉,外壁如嬰兒肌,觸之滑膩,觀之星光閃亮。”
盧燦忍不住,蹲在這尊銅爐面前,四下觀瞧,又伸手摸摸腹壁。藏經色的腹壁,雖然冰涼,可是真的很滑膩,沒有絲毫的金屬沙粒感。
這尊銅爐,造型仿制的是商代“雲煙鼎”。
《宣和博古圖》第四卷中有“雲煙鼎”的摹繪圖象,與眼前的銅爐,一模一樣。
《宣和博古圖》真的是本好書,記錄了二十類八百三十九件,從商代到唐代的銅器。并且每一件都摹繪圖象,勾勒銘文,并記錄器的尺寸、容量、重量等,間附考證。所繪器形非常準确。甚至還在圖旁器名下注“依元樣制”,或“減小樣制”等以标明圖象的比例。
其實盧燦心底已經有定數,這尊銅爐,八成是正品宣德爐!
可惜,其内養着一尺高的蒜苗,還有半爐膛的清水,不能上手。
無論是不是,這尊銅爐,自己一定要收下!
此時,恰好楊國生打完電話,臉色興奮的看看盧燦,見對方趴着看自己的養蒜爐,高興之下,大手一揮,“盧先生,喜歡這銅爐?喜歡稍後就帶走!”
“楊廠長,這銅爐哪兒來的?”
“哪兒來的?”他撓撓頭,想了半天後才恍然大悟的說道,“五六年的時候,我分配到廠裡當技術員。剛好破四舊的隊伍上島,推倒湘妃祠,我看條案上這尊爐子還不錯,就撿了回來。你還别說,這銅爐,每年為我提供七八茬蒜苗呢!”
盧燦聽完,哭笑不得!
這銅爐,就是宣德爐,湘妃祠的神供!
前文說道,明成祖朱棣清掃幹淨洞庭湖水賊,他的孫子朱瞻基,在宣德四年下诏重建湘妃祠,以煊赫朱明皇朝的恩典。
既然大修湘妃祠,他賞賜一方真品宣德爐做神供,也不意外。
第390章
貴人相助
“這爐子應該是個老東西,楊廠長确定讓給我?”盧燦也不客氣,直接扣住他剛才所說的話,并将爐子端起來,看了看底部。
楷書雙行款“大明宣德年制”。
鑒定宣德爐,其實看款識沒用——仿品都是這種款識。所謂的什麼“款識四字歌”的鑒定法,大家也就聽聽而已,别當真。
“盧先生喜歡,帶走就是了。”那楊廠長再度揮揮手臂,很豪氣。
“我是大老粗一個,當兵回來後學做茶,不懂得什麼老東西。廠裡幾個文化人,倒是說過,這是明代的爐子。明代的爐子也沒啥,我家隔壁的那個金屬廠,前些年,老銅像、老銅爐,不知熔了多少!”
楊國生心情好着呢,剛才電話給白場長和吳書記,兩人都誇他醒目(有眼力勁),并且都表示,稍後就上島,在他們來之前,一定要把這位香江财神伺候好。
區區一個養蒜苗的銅爐,算什麼?
“欸!那我就謝謝了!”盧燦呵呵一笑,一把抓起那尺高的蒜苗,提起來準備扔了。
“诶欸!别!”楊國生身手快得很,接過盧燦手中的蒜苗,“别扔了,中午這蒜苗炒點臘肉,就是一道美味呢。”
呵呵,有意思的人,在他眼中,蒜苗估計要比這銅爐值錢。
将爐内的水潑掉,裡面一層厚厚的白水垢,看樣子養蒜苗養得夠久的了。不過還是能感覺到,内膛的縱深感不錯。
爐口壁直,向内腔過度有棱角,能用手指摸出棱線。手指繼續往下探,能感覺爐壁不等厚,上下厚,中間薄,這也是正品宣德爐的特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