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钿又稱“螺甸”,
要了解螺钿,首先需要明白“钿”的意思——鑲嵌裝飾。
因此,螺钿最直白的理解就是,用螺貝做鑲嵌裝飾的物品。
呃?度娘上的解釋有些複雜,但很全面——是一種用螺殼與海貝磨制成薄片,根據畫面的需要而鑲嵌在器物表面的裝飾工藝。
螺钿是一種很常見的中國傳統裝飾藝術。
材料源自自然,經過工匠的精心打磨、髹漆、抛光,成品往往色澤絢麗、色彩奇幻,視覺效果奇佳,将天生麗質完美演繹。
清代詩人劉應賓更作“螺钿妝成翡翠光”,螺钿的光澤堪比翡翠。
螺钿的鑲嵌工藝技法非常豐富,通常可分為硬钿、軟钿與镌钿三大類。
硬钿通常會采用比較厚的貝殼進行鑲嵌打磨;軟钿的工藝更複雜,需要把螺貝制成05毫米以下的薄片後,進行鑲嵌,更有甚者,将螺貝切成絲狀,進行拼嵌;镌钿更好理解一些,就是将螺貝以類似于镌刻的形式裝飾在器物表面,它通常是高于底子的,有浮雕效果。
眼前這四件螺钿器,是軟钿中的“點螺”。
所謂“點螺”,就是把螺貝磨制得薄如紙片,并切割成點、絲、片等各種不同形狀,一點一點地鑲嵌于漆底上,構成畫面。在光線下能攝人心魄的藝術效果,是漆器裝飾中的華麗派的代表之一。
點螺工藝,基本上隻适用于漆器。
其實如果仔細對比,我們不難發現,螺钿中的“點螺”,和東瀛的“莳繪”,有異曲同工之妙。一是使用螺貝為原料,一是使用金銀粉為原料,它們都作用在漆器上,表現效果也很相似——以華麗為第一追求。
點螺和莳繪,孰優孰劣,見仁見智吧。
眼前這四件點螺漆器,應該是某一富家女的陪嫁物品:百寶箱一隻;梳妝盒一隻;工字形銅鏡台一尊;小巧玲珑的針線盒一方。
這四件都是老物件,漆面紅黑色,寶光熠熠,周邊有磨損痕,但整體保存的非常好,無論是螺钿還是漆面,都沒有大的劃痕。
最出彩的是盧燦手中的這隻百寶箱,蓋面用點螺工藝,拼成百年好合的圖案,兩側螺钿圖案一為桂花,一為棗樹,取意“早生貴子”。
點螺的貝殼為砗磲(音車渠)料。
砗磲是海洋中最大的雙殼貝類,被稱為“貝王”,在明清時候,這種貝殼隻有深海才會出現,因此非常珍貴,等同于珠寶。
砗磲的殼打磨成薄片後,有着淡淡金黃色,但在光影的直射下,又可泛出紅、粉、藍等美麗的色澤,色彩異常多變。
不僅如此,這尊百寶箱,還使用了象牙包角,抽屜上的蝴蝶搭扣為黃金打制,
真真是富麗堂皇、奇妙典雅,不愧為“百寶嵌”。
太漂亮了!
這一套螺钿漆器,看其工藝水平,應該制作于清乾隆年間——這一時間段中國的螺钿工藝真正的登峰造極。
這件物品,盧燦真的愛不釋手!
也不知何人,又因何要将這一套傳家之寶,拿出來典當,而且做成死當。
施襄垣早已經進來,看盧燦那癡迷模樣,微笑着沒出言打攪,等他将物品放下,這才問道,“盧世侄,東西可還入眼?”
“呵呵,”盧燦回頭,笑笑,“我都看花眼了,世叔,您稍後可别怪我下手狠哦?”
“沒事,你看上的,盡管挑!我這裡的物品,原本就是要出手的。”
施襄垣的話語,讓盧燦心事大定。
“中午,世侄就在這裡吃頓便餐,我父親正在往這邊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