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第7頁)

  盧燦很快将這張紙的壽命鎖定在1850年正負三十年的這六十年内。

  OK!紙張鑒定完畢,他重新戴起手套,将目光投放在畫面上。

  原野、道路、村莊、樹林等素材在十九世紀中葉,被廣泛運用,相似的油畫題材太多。想要篩選出來究竟是哪幅畫作的底稿,并不容易。

  盧燦最擅長的畫家運筆風格鑒定,在這裡完全用不上——剛才已經說過,素描的用筆方式隻有兩種:豎握持筆和橫握持筆。而素描的基本技法完全相同,也隻有幾種:直線、弧線、回環、平塗。

  因此很難判斷出個人運筆風格。

  他在試過幾次之後,很快搖頭放棄。

  帶着手套的手指,從畫面下角的濃墨處蹭了蹭,他的下手很有分寸,不會造成畫面損壞。食指潔白的手套尖上,有了一絲淡淡的墨色。

  盧燦放在鼻子下面仔細的聞了聞,焦炭味道實在是難以分别,不過,感覺上,與普通的栎樹炭有輕微的區别。

  身子趴下,盧燦趴在這張畫紙上,仔細聞了聞,還真有收獲。

  這幅木炭畫,并非歐洲常用的栎樹炭,而是松炭。栎樹炭着色好,濃度高,最常用,但并不是唯一的。意大利的“地中海傘松”炭條,着色效果不比栎樹炭差。

  “阿拉依,意大利什麼地方傘松多?”對意大利盧燦并不熟悉,他回頭問阿爾達汗,問問題并不犯規,盧燦用的是英語。

  阿爾達汗這家夥,隻顧着玩,哪裡會注意這些?他撓撓頭,不好意思。

  “地中海海岸邊都有,撒丁島和西西裡島上最多。”回答盧燦的是那位三十來歲,剛才購買古着的那位顧客,說完後,他對盧燦友好的笑笑。

  “謝謝!”雖然對方隻說了兩座屬于意大利的地中海島嶼,盧燦還是點頭表示感謝。

  地中海島嶼中,還有法屬科西嘉島、希臘的克裡特島。

  這幅畫稿雖然出現在威尼斯,但還真的不能派出是法國大師手筆。

  衆所周知,從十二世紀到十七世紀,意大利藝術統禦歐洲,但進入十七世紀,乃至到二十世紀初,卻是法國藝術光耀歐洲的年代。

  歐洲藝術交流非常密切,法國畫家的一幅底稿出現在威尼斯,很奇怪嗎?一點也不。

  盧燦撓撓頭,此刻,隻能賭一把了。

  他快速回憶十九世紀中葉那些知名的歐洲藝術家,原野題材、與地中海島嶼相關,與畫面有一定關聯性……

  這一時期,著名的風景畫師有法國的讓巴蒂斯特卡米耶,他一聲創作的很多山水田園畫作,大牛一枚,隻不過,他貌似和地中海沒關系;浪漫主義畫家歐仁德拉克羅瓦的風景畫同樣不錯,他就是創作那幅驚世巨作的《自由引導人民》的那位超牛,隻不過他走訪的是非洲,他的畫作中,風景畫原本就很少,與眼前的底稿對不上。

  盧燦快速過濾很多畫家畫作,想得腦瓜子疼。

  之前見過一幅作品的喬凡尼,同樣也是一位田園畫家,也是同一時期……

  咦?盧燦拍拍額頭,自己真是糊塗了!

  這幅底稿,與喬凡尼的作品《暮光之路》有七份近似。

  《暮光之路》所繪制的畫面,是夕陽下的村莊,一條并不寬闊的道路,兩旁是稀疏的樹木,遠處是村莊及河流。創作于1879年,算是早期作品,畫風類似米勒,充滿自然氣息。

  但那幅畫中,多了一些元素——道路上多了三口之家趕牛車的畫面。

  心中有了目标之後,再回頭印證這幅底稿,越來越清晰!

  呵呵,盧燦擡頭瞟了一眼安東尼,這家夥,還真是狡猾,弄了這麼一幅木炭畫,差點讓自己把喬凡尼忽略過去。

  盧燦自然不會相信,這位安東尼不知道這幅未署名木炭畫的作者。

  他的這一笑,把安東尼吓一跳,不會吧,這也能鑒定出來?自己當初可是請了威尼斯美術學院的四位教授,花費一天時間才鑒定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