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嫂子,謝謝了!你把壺擱着吧,要用我們自己加。”盧燦客氣一句,低頭掬了捧水,在臉上潑了潑。
農家媳婦很質樸,将這把壺放在他的腳邊。
洗完之後,腳不小心碰了碰這把黑漆漆的大壺,連忙彎腰扶住壺柄。
嗯?盧燦拎起這把壺時,感覺不太對,重量不對!導熱也不對!
盡管壺柄上纏上一圈又一圈的抹布,盧燦依舊能感受到壺柄上傳過來的熱度。
此時,謝三順已經将盧燦的洗臉水潑在牆根下,盧燦順勢提起這把壺,給臉盆重新倒上水,左手指甲順勢在壺柄上刮了兩道。
銀器的光澤在這道不明顯的印痕中,一閃而過。
銀壺?!
這麼一個農家,竟然用銀壺做燒水壺?
銀壺燒水,有極少量的銀會以銀離子的方式溶解在水中,能為人體起消毒的效果。銀離子能滅菌,每升水中隻要富含一千億分之二克的銀離子,就足以滅殺大多數細菌。
另外,銀壺煮水能使水質變軟變薄,古人謂之“若絹水”,就是說水質柔薄爽滑猶如絲絹,而且可以長時間存放。
水壺中的熱水不多,盧燦索性将其全部倒空,翻過壺壁看看。雖然黝黑锃亮,可壺壁上的刻花還是能分辨出來,兩側各有一朵大蓮花,另外還有幾個刻字,依稀能看清楚是“南無阿彌陀佛”。
盧燦有點暈,這是佛門供奉壺!
不用說,這也是來自香山禅院的佛貢品。
他甚至都能聯想到,這把壺,還有那尊香爐,都是伍家早年間,從香山禅寺中順手牽羊出來的。
因為在寺廟中被經常使用,壺身黝黑,這也是伍家為什麼沒能認出來的原因。
銀器導熱性能好,盧燦很快就能上手觸摸,将壺身轉動一圈,在手柄内側找到一枚錾刻印“日豐金鋪”。
東西不錯!
雖然不是一張打銀器,但日豐金鋪這個招牌,很值錢。
别看這個名字很現代,可它卻是最早有明确文字記載的滬上金銀細工鋪子,創建于公元1644年。在清代,更是鼎盛一時,與“楊慶和銀樓”并稱為清代兩大金銀器制作名店,是本幫銀器的傑出代表。
順便解釋一句何謂“本幫銀器”。
清代至民國,随着滬上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銀樓、金鋪、作坊破繭而出,加速和推進了金銀細工的形成和發展。期間,“本幫”、“廣幫”、“東洋幫”三大流派雲居上海,各顯神通、精彩紛呈
本幫銀器,就是以長三角地區的傳統技法所做的金銀細工;廣幫銀器是以珠三角、雲貴等地的制銀之法所制成的銀器;東洋幫更好理解了,就是學習東瀛制銀或者東瀛匠人來滬上所做的銀器。
用胳膊搗搗謝三順,“謝哥,這把銀壺不錯,讓付師傅他們收下。”
謝三順粗中有細,聽到盧燦話語中提及的銀壺,微不可察的點點頭。
他接過水壺,徑直走到依舊讨價還價的人馬中,哐一聲,将水壺放在老伍父子面前,“也别讨價還價了。兩千五就兩千五!不過,我要個名頭,那五百,算到這水壺上。”
見伍家父子等人莫名其妙,指指壺壁上的“南無阿彌陀佛”幾個字,“我家老母信佛,這把壺明顯是寺院的東西,我要了。”
一把燒水壺而已,伍家父子連連點頭。
……
一衆人出門,盧燦回望伍家,對謝三順叮囑道:“這家……估計沒少從清涼寺盜取佛供,要盯緊,我估計他家還有好東西!”
香山禅院,傳承千年,占地面積極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