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點火後,火焰自火膛先噴至窯頂,再倒向窯底,流經坯體,煙氣從後牆底部的吸火孔入後牆内的煙囪排出。由于饅頭窯窯牆較厚,限制了瓷坯的快燒的速冷,相應地便減低了瓷器的半透明度和白度。
為減少坯體變形,又使坯體加厚,因而便形成了古代北方瓷器渾厚凝重的特色。
北方著名的耀州窯、定窯、鈞窯、磁州窯、臨汝窯均采用這種窯爐焙燒瓷器。
提到饅頭窯的興盛,不得不提及定窯。
定窯在中國窯系中,地位非常獨特,他們除了瓷器外,最大的貢獻就是發明了饅頭窯的“覆燒法”和“火照術”。這兩項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饅頭窯的缺陷。
北宋中期起,定窯大量采用覆燒方法,還使用了一種墊圈式組合匣缽。這種燒制方法的優點,是限度地利用空位空間,既可節省燃料,又可防止器具變形,從而降低了成本,大幅度地提高了産量,對南北瓷窯都産生過很大影響,汝窯尤甚。
這座小墳丘,就是一座塌陷後的饅頭窯。
盧燦圍着丘包轉了兩圈,很快找到被泥土掩蓋的窯口,指了指,“謝哥,就從這往裡挖。”
窯口不大,七人分三班來,一人用鎬頭刨土,一人用鐵鍬将松土移到一旁。
速度很快。
天色微明時分,已經挖到爐膛位置。
盧燦忽然叫停,他想起一件事——上輩子參觀博物館時,解說員很遺憾的告訴遊客,挖掘這座藏瓷窯口時,雇傭來的農民工漫不經心,導緻窯膛的二次坍塌,将裡面盛放的十多件精品汝瓷壓成碎片,其中就有天青釉盤口折肩瓶、天藍釉刻花鵝頸瓶等精品立器,剩下九件完好的瓷器,都是碟盤之類的小件。
彎着腰,提着手電走進窯口,照照四壁,又從土方中摳出一塊泥土,撚了撚。
中原地區的雨水并不算充沛,土質偏硬、粉質化嚴重,還真有二次倒塌的危險。
“換小鏟,一點點往裡面走。”盧燦吩咐那兩名幫手,走出窯洞後,又對丁一忠吩咐一句,“把那間平房的門闆拆下來,弄過來,頂在窯口兩側。”
見謝三順不解,盧燦笑笑,“可别塌了,傷着兄弟們就不好了。”
“盧少真是仁義!”不明真相的謝三順,還真以為盧燦擔心兄弟們的安慰,抱拳拱手緻謝。記憶中,挖這個窯口确實傷人了,兩位農名工被壓在下面,好在搶救及時,沒出人命。
用鏟子和鐵鍬,速度雖然慢點,可安全系數高,不會傷害到裡面的藏品。
一直到天空泛魚肚白時,窯口内傳來一陣驚喜的喊聲,“通了!”
這是挖到爐膛内部了。
等兩名兄弟出來,盧燦和丁一忠鑽了進去,泥土上方露出一個瓷盤大小的空洞。手電筒照進去,能看見裡面一排排的匣缽。
這些瓷器,是當年金兵南侵時,匆匆撤離時留下的!連匣缽都沒來得及打開。
見到實物,盧燦心頭暢快至極,笑着說道:“大家辛苦點,加快進度,每人一萬港元的加班費!”
挖一晚上泥土而已,拿到一萬港元,幹活的那幾位頓時打了雞血般。
天亮時分,九件匣缽,擺放在盧燦的面前。
一共二十一件汝窯瓷器,其中立器六件,都有單獨的匣缽裝載。其中就有盧燦在故宮和上博看到過的,天青釉盤口折肩瓶、天藍釉刻花鵝頸瓶,剩餘四件都沒見過,粉青釉觚一件,天青釉梅瓶一件、天青釉刻花大罐一尊、天藍釉鳥首壺一隻。
剩餘的三件匣缽中,都是疊裝,六隻天青釉刻花盤、六隻粉青釉刻蓮花茶盞、三隻青白釉刻花碗。
其中,青白釉刻花碗燒制的有些變形,屬于次品,但當時的次品,今日的精品啊!
因為,它出自汝官窯!
離開之前,盧燦畫蛇添足,将發現的四塊井欄石,塞進窯洞。
也算是為日後的汝窯考古,做點貢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