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風機的皮管對着洞内一頓狂灌,裡面終于不再憋悶,幾人摘下口罩或豬臉面罩。
木箱很粗糙,碗口粗的松木劈開,然後拼在一起,外部再用騎馬釘将幾根橫木釘死,一米多高的正方形,這家夥,容積不小于一立方米。
估計是東瀛戰敗在即,時間來不及,才用這麼粗糙的辦法,盛裝物品。
這種大箱子一共有三個,圍繞在石柱的三面。其他的箱子同樣是松木釘起來的,要比這三個小一點。
盧燦搖了搖木箱,洞穴密封不錯,松木又耐潮耐腐蝕,箱子還很結實。
“葛哥,撬開!”盧燦瞧見葛七手中剛好有把扳手,便指了指這個大家夥說道。
葛七帶着丁一忠,還有謝軍三人開始撬箱蓋上的騎馬釘。潘雲耕帶着另外兩人,開始檢視其他箱子。
盧燦伸手在旁邊那隻場口的麻袋中撈一把,“嘩啦啦”一陣脆響。
“這是什麼銀元?看着像英國貨币呢,但為什麼有中文和馬來文?”阿爾達汗也撈了兩枚。這家夥做了兩年的錢币黑市生意,多少還懂一點。
這枚銀元正面中央是一持戟、盾的不列颠女神,在女神像上端,左右有英文币值“ONE
DOLLAR”(一元),下有紀年1910,遠處是風帆戰艦,四周為回紋;背面中央為壽字紋,上下為中文“壹圓”,左右為馬來文“壹圓”。
這就是後世錢币收藏中非常受歡迎的“站洋”——英國貿易銀元
“說起來這還真是英國銀元,但并沒有在英國發行。”
“哦?說說,難道它隻在亞洲發行?”
還真被他蒙對了,這就是英國發行的隻在亞洲流通的銀元。
十九世紀末,英國完成工業革命,龐大的生産力化為商品,全球貿易帶來巨大利潤,也因此開始通貨膨脹,作為當時主流通貨币的白銀開始緊缺,于是,1894年,英國開始限制本國銀元外流。
但是,英國的東印度公司及亞洲許多殖民國家,卻需要英國銀元來支持貿易,因此,英國政府開始在孟買和加爾各答兩地設立東印度鑄币廠,以當地的銀礦來鑄造“貿易銀元”。
也就是兩人手中的“站洋”!
因何會有站洋這麼奇怪的名稱?就是因為上面有一尊女神右手持戟左手扶盾。
這種銀元融合了中華元素、東南亞元素,又因為鑄造精美,含銀量較高,因此在東南亞、中國非常受歡迎,很快成為繼墨西哥鷹洋之後第二大币種。
據不完全統計,英國用這種殖民地的貿易貨币,在1895年到1930年間,兌換走中國白銀七千四百萬兩之多,導緻清末民初中國銀兩巨大虧空。
好吧,不提這沉重的曆史。
如果單論品質,站洋确實不錯。不過,這東西……不值錢,即便是三十年後,一枚收藏級站洋(九品以上)的市場價也不過三百元左右——曆史上,它曾經充當十二年的香江法定貨币,發行量很大。
盧燦手中,除了站洋,還有一枚坐洋,也就是法國發行的貿易貨币。主要發行地點在安南,也就是今天的越南,因此又叫“安南銀元”。
銀币正面的主圖為手執束棒的自由女神坐像,這也是“坐洋”得名的原因。
坐像的兩側鑄法文文字是:法蘭西共和國。女神座下方有小字法文巴爾(自由女神像雕塑的創作者),以及該币發行的年份1891。
銀币背面的主圖案為一花環,周圈為說明文字,花環上方鑄法文為:法蘭西印度支那,銀币花環中間的橫向文字為銀币的面額:皮阿斯特的貿易銀。銀币花環下方文字為:含銀千分之九百,重量2712克。
整塊銀币背面文字的中文意譯為:法蘭西所屬的印度支那銀币。壹貿易銀元重2712克,含純銀千分之九百。正下方中間位置的雙火炬中的小字“A”則可視為版别。
這一枚坐洋不錯,屬于“加重版”。
所謂加重版,是指1885年到1895年,這一期間發行的坐洋,重量要比之後發行的坐洋“普通版”,重012克。
加重版坐洋一直是收藏圈中的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