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第2頁)

  不過,當天打開第四排櫃門,看到一隻楠木書匣時,愣了愣,繼而大喜!

  抽拉式的楠木盒子,紋理清晰,清漆塗面,古樸精緻,盒面上右側,刻着幾個大字“欽定四庫全書”,這幾個字下面,是三列小字“集部第十五函”“南宋建炎至德佑卷九十九至卷一百零五”“文瀾閣”。

  盧燦心頭狂喜!

  連忙小心翼翼将這楠木函抱出來,分量不重,可架不住他太激動,手稍稍有些發抖。

  這是《四庫全書》文瀾閣藏本中的集部一函。

  《四庫全書》是乾隆三十九年開始編修,以紀曉岚、陸錫熊、孫士毅為總纂官,陸費墀為總校官,漢學大師戴震、史學大家邵晉涵、桐城學派扛鼎人物姚鼐、金石大家朱筠等人為編修官,同時,征募了抄寫人員近四千人人。鴻才碩學荟萃一堂,藝林翰海,盛況空前,曆時十餘載。至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編纂初成;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始全部完成。耗資巨大,是“康乾盛世”在文化史上的具體體現。

  《四庫全書》的修撰,後世褒貶不已,有人甚至稱之為“四不全”。

  何謂“四不全”?

  因為在編修過程中,數目驚人的書籍遭到了焚毀、删削、篡改、錯訛的厄運,而這一切都是蓄意為之。

  列一組簡單數據:《四庫全書》收錄全文的圖書一共有3461種,成書79000卷,近八億字。可是,編修中明令禁焚的書籍就有三千多種(有史料表明禁毀6766部,93556卷),禁毀數超出收錄的總數,這還不算上因當時诏令上繳違禁書籍在民間造成的恐怖氛圍,百姓因此偷偷焚毀的書籍。如果二者合計起來,被毀掉的書籍恐怕不止萬部,這确實是空前絕後一場文化大浩劫。

  《四庫全書》的另一大被诟病的地方就是清政府的肆意删改!

  清政府為了維護其統治的合法性,打壓江南文人的複明思潮,對諸多史料、文學作品,甚至地方志、野史、演戲話本、小說等非正統文學,都進行大量的删改,造成後人溯本求源上的困難。

  批評的人認為,《四庫全書》毀、删、改、錯四大毛病嚴重,可是,從來沒有一個人敢吱聲,《四庫全書》毫無價值!

  盡管這套《四庫全書》的修撰,存在這樣那樣的毛病,但它對綜合中華文明傳承史中,有着特殊的集大成者地位,尤其是《永樂大典》遺失之後,其重要性更為突出。

  《四庫全書》編成之後,乾隆為了避免其遭遇《永樂大典》的境遇,他讓人一共抄錄了七部,分别藏在七個地方。

  先抄好的四部,分貯于紫禁城文淵閣、遼甯沈陽文溯閣、圓明園文源閣、河北承德文津閣,這就是所謂的“北四閣”;後抄好的三部,分别貯揚州文彙閣、鎮江文宗閣和杭州文瀾閣珍藏,這就是所謂的“南三閣”。

  每部《四庫全書》裝訂為36300冊,6752函。七閣之書都钤有玺印,如文淵閣藏本冊首钤“文淵閣寶”朱文方印,卷尾钤“乾隆禦覽之寶”朱文方印。

  盧燦抽出楠木函的頂闆,最上面一卷的封皮上,钤“文瀾閣印”隸書印章,這應該是正本。

  盧燦理了理手套,小心的抽出一本,硬桑木紙封皮,包黃綢,厚度約為三公分,高度為三十公分左右,寬度為二十公分,典型的正本尺寸。

  内部為朱紅框邊,單格栅,楷體書就,題首及句逗為朱色,正文為墨字,每一列的字數不超過二十五,字迹清晰工整,字體為館閣體。

  心頭微顫,盧燦脫下一隻手套,摸摸紙邊,白棉紙,清代最常用的官方用紙。二百年的紙質,略有脆性,楠木書函的密封性不錯,保存良好,品相九以上。

  正本無疑!

  盧燦一向不太看得上乾隆大帝,但這次不得不為他點贊——他安排人撰抄七部《四庫全書》的舉措,實在是英明。

  也幸虧有了七部,否則《四庫全書》恐怕難逃《永樂大典》的命運。

  鎮江文宗閣藏本、揚州文彙閣藏本,被焚毀于太平軍的戰火之中;圓明園文源閣藏本,焚毀于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今天連文源閣的遺址都無法确定。

  盧燦手中的這套文瀾閣藏本,同樣流離失所。

  鹹豐十一年(1861)太平軍第二次攻下杭州,文瀾閣《四庫全書》大量散佚。杭州藏書家丁申丁丙兄弟收集殘餘,得到8140冊,僅及原書四分之一。1864年太平軍退走,丁氏兄弟又不惜重金從民間收購。光緒六年(1880)在舊閣原址上重建文瀾閣。丁氏兄弟将書送還,并陸續抄補。民國後,歸江浙省圖書館庋藏,其數目算起來,也隻有半部。

  盧燦面前的這一函《四庫全書》文瀾閣藏本,估計也是太平天國動亂時流落出來的,不知怎麼輾轉流離,落到丁歡的手中。

  順便也說說其他幾部的下落。

  1913年,文津閣本《四庫全書》由國民政府運歸京師,藏于文華殿古物陳列所。1915年,撥交新成立的京師圖書館(今國家圖書館前身),成為國家圖書館鎮館之寶。雖然曆經二戰及内戰,但保存的尚且完整。

  再說說沈陽文溯閣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