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第4頁)

  “雅宋”的名頭,并非虛傳,宋代壺尊類的青銅器風格相對統一:考究但不誇張,氣息典雅、線條洗練、外觀樸素等感覺。

  這尊青銅方壺已經算是紋飾相對複雜的,可相比商周青銅器的肅穆莊重、漢唐青銅器的華麗繁缛,它還是“簡陋”的多。這與宋代文人的“典雅”風有直接關系。

  盧燦上手之後,第一感覺就是南宋作品。

  為何有這種感覺?那就是宋代青銅器,勝在雅,缺點也很鮮明,那就是不夠“大氣”。

  青銅者,金石為重,講究氣魄恢宏,很明顯,這尊方壺肯定談不到“氣魄恢宏”。

  再看紋飾與包漿,确實是南宋的風格。紋飾典雅秀麗,,靈動傳神,包漿厚重,韻味十足,這是一件宋代崇古複古而作的王公貴族們的古風陳設品。

  不錯,挺有收藏價值的。

  宋代青銅器,傳世的并不多,它們多毀于戰火之中,許多被回爐煉成銅錢——中原缺銅這一特點在宋代更為嚴重。尤其是明末起義軍,為了籌備軍饷,陳友諒、朱元璋都幹過“化佛為錢”的缺德事。呵呵,要知道這兩人能起事,都與寺廟有關呢。

  “謝謝了!”盧燦擡頭對兩人笑笑,這次緻謝,他語氣真誠許多。虎園博物館中,宋代青銅器不多,這種雙耳方壺,還真是唯一,也算是填補空白,很有文化藝術研究價值。

  這次緻謝,頭擡得有些突兀,高島義興和長澤茂兩人正在用眼神交流,被他的話一驚,盡管神色恢複的很快,還是讓盧燦心底起了點點疑心。

  他将這尊方壺,重新檢視一遍,沒什麼問題啊?

  他的眼睛很快落到第二件物品上,這依舊是青銅器,一面銅鏡。

  銅鏡在中國曆史上有着特别地位,它可以說,伴随着中國文化的全部發展曆程。

  最早的銅鏡被發現于石器時代——甘省齊家文化遺址中發現的素鏡和七角星紋鏡,是中國曆史上最早的銅鏡。此後,銅鏡一直伴随中國曆史前進,直到二十世紀初玻璃鏡普及,它才退出曆史洪流。

  所以,銅鏡完全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文化發展進程的一面鏡子”。

  這是一面圓形瑞獸葡萄紋鏡,鏡面有微微的外突,邊緣這是因為經常打磨的緣故。

  精彩内容在銅鏡背面。

  内外雙圓,中間伏獸鈕,屬于大紐,伏獸形體豐腴,肢體結構明顯,肢爪勁健,造型巧緻,顯得矯健、靈敏。伏獸身披繁密華麗的鬃毛,工藝精湛,風格富麗華美。

  這一紐型鑄刻,就将這面銅鏡的檔次提升不少。

  伏獸鈕腹下穿孔,這就是紐鼻。

  古時候銅鏡怎麼用的呢?就與這紐鼻有關。

  過去書生喜歡遊曆天下,書箱中往往都會攜帶一枚銅鏡,這紐鼻就是穿繩懸挂用的。

  另一種情況,也要用到紐鼻,那就是家用。

  “對鏡貼花黃”中的鏡就是銅鏡,古時人們在房間用銅鏡,肯定不是懸挂,而是打一個三角形的鏡架,将銅鏡以七十五度斜面放置。為了穩固,可以從紐鼻中插入一根木楔或者銅釘,還可以用來調節銅鏡的高度、角度。

  紐鼻四周的内圓區,雙龍四獸姿态各異,駐足、匍匐、打滾、陪小獸嬉鬧,浮雕感很強,構圖變化多端,情态不一。

  外區圓環中,瑞獸、雀鳥、天鵝掩映在葡萄枝蔓葉實之中,瑞獸豐滿靈動,雀鳥翎羽飄逸,天鵝翺翔盤旋,姿态娴雅,更顯婀娜多姿,果實堆砌,枝條漫卷,花葉鋪陳,充滿生命力的葡萄枝蔓葉實顯示出優雅秀巧之美,契合了盛世時期的審美風格。

  這是一面保存完好的唐代瑞獸葡萄紋鏡!

  如何鑒定的呢?

  将這面銅鏡,和剛才的方壺放在一起比較,就能看出宋代青銅器與唐代銅器的迥異。

  一面銅鏡,唐代工匠将其背後所有的空隙填滿,盡可能的繁複,為了的是顯示其雍容華貴。這就是盛唐的青銅風格!

  這面銅鏡,工匠手藝高超,對于瑞獸的形體特征表現的非常之娴熟,不僅表現出其肥碩的體型,更突出其矯健、活潑、機警,充滿生機的情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