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皇大裝
有關和服的來源,有很多争議。
許多人揪着江戶時代稱和服為“吳服”這一稱呼,就直接認為,和服出自于中原吳地的“水鄉服”,更為之找到“因東吳與東瀛的商貿活動,将紡織品及衣服縫制方法傳入東瀛的緣故”曆史證據。
如果沿着和服發展曆史上溯,在江戶時代之前,東瀛服飾盛行的是“裳唐衣”,時間大概在平安到江戶時代之間。
裳唐衣的特點“廣襟、博袖、前覆鞋、後鳳尾”,這可和“吳服”的特點大相徑庭。
難道說,東瀛從三國時期學習吳服,然後中間一千多年擯棄,江戶時代又撿起?
還有一點可以說明,那就是和服男裝的款式,在江南吳服中,根本找不到模仿對象,那是不是意味着,江南吳服,隻是和服女裝的“祖先”?
呵呵,這也太搞笑了吧。
這麼說,并非徹底否定“和服出自吳服”,而是這一說法,并不準确。
江南吳服對東瀛和服,有着很大影響,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我們必須清楚,吳服隻是影響之一,甚至在東瀛,吳服隻是限定為“蠶絹面料的中小振袖緊身和服”。
和服女裝中的長振袖和服,花嫁和服、宮廷大祭祀和服,都明顯改良于“裳唐衣”,而“裳唐衣”的款式特點,與中國唐代宮廷女裝有着七分神似,因此也可以說,中國唐代宮廷女裝服飾,在和服中占據相當的血脈傳承。
再說說“狩衣”,這是公認的東瀛男裝和服的原始版本,它來源于披肩與铠甲的設計靈感,最初用于狩獵,慢慢發展成等級森嚴的男裝和服,這是典型的東瀛當地特産。
因此,綜合男女裝和服特點後,我們隻能說,和服是吸取多種中華傳統服飾特色後,改良的東瀛服飾。
扯遠了!回到唐绫!
剛才提到“裳唐衣”,那是奈良時期東瀛最為盛行的仿唐代宮廷服飾。
順便普及一下奈良時期:710年,天皇遷都平城京今奈良,開始東瀛曆史上知名的“奈良時代”,此時代東瀛全面學習隋唐文化,出現出東瀛第一次文化全面昌盛的局面。雖然隻有短短八十年,但仍然在東瀛曆史中占據極其重要的地位。
這一時期的文化、經濟的昌盛,讓随即到來的平安時代的東瀛官員,時常緬懷,其“裳唐衣”也在這種懷舊中得到最大化的發展,其極緻代表作就是“十二單”!
所謂十二單,是要在外衣上再穿“褂”,褂上再穿正裝的“唐衣”、“裳”和“長褂”。十二單實際是一種穿着方式,她并不是十二層單衣,而是在單衣的外面,将唐衣、裳和長褂疊十二層。
因為繁瑣,所以隆重。
十二單自從出現就少有調整,東瀛人認為這已經是一種極緻之美,所以,從平安時代開始,一直到現代,東瀛皇室女性的在神道祭禮、婚禮、即位式等所有重大慶典儀式上,都必須身着“十二單”。
唐绫是什麼呢?
唐绫就是十二單最外層唐衣、長褂、裳的面料。這種面料并非一次性織成的,而是在已經非常華麗的有色織物的表層,再用絲線在浮織有關圖案的一種複雜編織法。
因為唐绫的工藝複雜,所以在紡織行業,很多時候,就用唐绫這一名稱代表“十二單”。
也就是說,木盤中被細紗遮蓋的,是東瀛著名的“十二單”!
雖然現在已經沒有十二單不用許普通百姓穿着的限制,可東瀛女性,出于對皇室的尊敬,一般都不會去穿戴。稻本夫人讓盧燦“淨手”,也是出于對皇室的尊崇。
大宮織坊,怎麼會有一件皇室的“十二單”?
接過稻本夫人遞來的濕毛巾,盧燦和溫碧璃,仔細擦拭雙手,再拉開蒙在木盤上的薄紗,兩人都有些傻眼。
盧燦嘟囔一句,“真太特麼的華美!”招來溫碧璃的兩隻白眼。
這是全套十二單,一共有七件衣物構成。
最外層的就是所謂的“裳唐衣”,款式為無翟紋的大袖連裳,材質及顔色是全真絲藏青地,圖案為雙層,内層為真絲料上自帶的大幅面荷花,表面還有一層五彩絲線浮織的金、紅、黃、藍、白五彩鳳紋。其紋線有金銀光澤,顯然是運用西陣織技藝!
中層為明黃色真絲的大袖裙襦,純色不帶圖案,可領襟、袖口部位,同樣是西陣織工藝所織就,使得即便是中衫,也能筆挺塑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