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第1頁)

  溫季宸搓搓手,咧嘴笑道,“應該是成功了。”

  他指指這件咖啡杯說道,“上一次小窯試燒,一共九件小器,四件中器,兩件大器,最後的成品率為七成,這就是其中兩件。現在正在做褪色測試和抗壓力測試……”

  金彩瓷因其绮麗華貴,一直是歐美瓷器中的大項,素有“貴族瓷”之稱。

  瓷器出自中國,可事實上,金彩瓷在十九世紀中後期,就被歐洲瓷器超越,其中代表技術就是“金王水”繪瓷。

  在中國傳統的金彩瓷制作過程中,明清之前,最通用的技法是“金箔貼金”。

  明代的《天工開物》中記叙過金箔的制造進程:“凡色至于金,為人世華美寶貴,故人工成箔然後施之。凡金箔,每金七厘造方寸金一千片,粘鋪物面,可蓋縱橫三尺,凡造金箔,既成薄片後,包入烏金紙内,竭力揮推〔椎〕打成。”

  金箔貼金工藝,非常高妙,所貼金彩,有凹凸感,光澤好。代表作有元代藍釉金彩纏枝蓮匜(音義)

  有利有弊,金箔貼金有兩處弊端,其一是成本太高,不利于金彩瓷的推廣;另一則是需要厚胎,這導緻瓷器分量加重,不夠輕巧。

  第二種上金彩的技藝則是“金粉繪畫”,把金粉溶于膠水中,然後用繪筆描畫瓷器紋飾,俗稱“描金”。

  這種上金彩的技術,是目前中國瓷器通用的方法,包括之前的潤馨瓷廠。這一方法很早就流落歐洲,因此也有部分歐洲瓷器廠家在采用,譬如道爾頓的金彩骨瓷。

  康熙五十一年1712,耶稣教傳教士昂特雷科萊殷弘緒,給奧日神父函件中曾說到景德鎮金彩的調制辦法:“要想上金彩,就将金子磨碎,倒入瓷缽内,使之與水混合直至水底呈現一層金停止。運用時取其一部份,溶于适當的橡膠水裡,然後摻入鉛粉。金子和鉛粉的配比為三十比三。在瓷胎上上金彩的辦法同上色料的辦法相同……”

  這歐洲神父,幹得都是什麼勾當?妥妥的商業間諜!

  描金工藝,好處不少,譬如省金,譬如圖案生動,但它同樣有問題,那就是“脫彩”。一旦有描金部位脫彩,會影響整件瓷器的形象。

  以德國梅森瓷器為代表歐洲金彩瓷,他們使用的是什麼工藝呢?

  就是盧燦剛才提到的“金王水”——将黃金溶解于王水濃硝酸與濃鹽酸按體積比1∶3制造的混合物,然後繪畫,也就是有名的“金水繪金”。

  “金水繪畫”要比“金粉繪畫”耗金量更低,作用非常好,能夠呈現出美麗光澤,描金部位平整、不易脫彩,對瓷器的厚度也沒有要求,所以在當代歐洲運用廣泛。

  八十年代的中國瓷器,在這項技術上,研究成果一般般。盧燦上輩子曾經試驗過,可惜最後沒能拿到最佳配比,這次……潤馨瓷窯終于試驗成功!

  難怪這兩人嚷嚷着要去“橫掃歐洲”!

  盧燦又将另外幾家歐洲瓷器拿過來,逐一對比,潤馨的東西,确實不比他們差。随即點點頭,“OK!你們準備好,去歐洲亮亮相。”

  此時,還沒有明确的奢侈品展,金彩瓷的分類并不明晰,是可以亮相珠寶展的。

  談定此事後,盧燦随口問道,“茶博那邊,什麼時間完成?”

  溫季宸忽然神色有些尴尬,“您知道了?”

  不是已經拿下标書正在燒制嗎?知道什麼?出什麼問題了?盧燦莫名其妙。

  三月底,香江潤馨瓷器和台北老方窯聯手拿下茶博館的标的,一共四百九十七件瓷質茶具,潤馨主燒制,老方窯調釉色,競标利潤八二分。

  馮雙努機靈些,立即幫溫季宸補缺,“盧少,不是茶博競标的是。而是……我們借鑒了老方窯的釉彩,才有了這次金彩瓷的配方……”

  暈!吓自己一跳!

  這家夥,說得這麼好聽,借鑒?不就是偷師嗎?老方窯師承東瀛瓷器,他們的色釉配方,确實有精妙之處。

  “還是要加強我們自身的調色能力,還有瓷形設計能力。這次去歐洲,帶上桂生師傅,再帶幾名年輕拉坯師傅,讓他們切身感受,世界主流瓷器在造型方面的時尚性。”

  盧燦一直覺得,中國瓷器的落後,并非在瓷器質量,而是造型……缺乏創新與創意。

  ……

  盧燦與溫碧璃,随着溫季宸兩人一道出門,他們需要趕往尖沙咀九龍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