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3章(第5頁)

  首先是高溫——瓷雕的窯溫必須達到一千三百度以上,這已經是“高溫瓷”的範疇。

  其次是收縮比的掌控,非常不容易。

  高溫瓷之所以難以燒制成功,正是因為經過1300度以上高溫燒制,從“泥”變成“瓷”這一過程,作品的體積要整體收縮20%左右。

  這是什麼概念呢?高四十公分的瓷泥關公,燒制成功後的高度,隻有三十二三公分,縮水一大截。

  這就要求,作品的造型形體結構比例必須非常合理,重量分布均勻,否則将會導緻産品變形——這也是高溫瓷器很少有大器精品出現的原因。

  相比較有規則的盤、瓶、罐等物件,完全無規則的瓷雕,收縮比更難控制,燒制更難,所以……潤馨瓷廠開辦這麼長時間,都還沒有真正涉及“瓷雕”産品。

  可瓷闆雕……

  貌似中國更勝一籌,東瀛的瓷版畫水平也很高,他怎麼舍近求遠?

  還有,瓷闆雕可是非常冷門的行業,老先生怎麼學這個?

  “老先生,瓷闆雕……可不是利摩日的擅長,您怎麼不去内陸?”

  老先生搖頭苦笑,“去過……”

  後續沒說,估計是失望而歸,不得不轉道歐洲,觀摩歐洲瓷雕技藝——此時的内陸瓷器行業發展,确實還不如東瀛。

  去過内陸,且看不上内陸的技藝?這老先生不是一般人呢?

  “老先生,您貴姓?”

  “小林庸浩。你叫什麼?我看你也不是外行,小夥子。”老先生笑眯眯問了一句。

  小林庸浩?這名字這麼熟?盧燦撓撓眉角,倏然站起身來,“鬥盦(音庵)先生?”

  “咦?”老先生有些驚訝,在利摩日竟然能遇到認識自己的人,他越發确信盧燦的不凡,“你師傅哪位?聽說過我?”

  “鬥盦先生的镌刻與書法,名動中華文博界,怎麼能不知道?”

  盧燦抱拳拱手,行晚輩禮。

  他這話不是虛捧,小林鬥盦是東瀛镌刻泰鬥級人物,與梅舒适郎并稱“東瀛篆刻之皇”。

  小林鬥盦的爺爺和父親,都是琦玉縣的篆刻師傅,幫人刻章謀生,受家庭熏陶,從小就研書習刻。十五歲拜師于書法泰鬥、藝術院會員比田井天來(東瀛篆刻陌刀流名家),同時也學印于名篆刻家石井雙石(雙井流名家)。二十一歲至二十六歲所作書法篆刻作品,就多次榮獲大日本書道院及東方書道院的特選獎賞,青年時代已馳譽藝壇。

  從二十五歲起,繼續問學于河井荃廬(被譽為東瀛印宗師)、西川甯、加藤常賢、太田夢庵等著名學者,以及一度僑居東瀛的中國名書畫篆刻家錢瘦鐵先生,攻習書法、篆刻、中國古籍、文字學,和古印學等。

  盧燦醒悟過來,對方為什麼要來學瓷雕。

  皆因為對方崇拜的中國清代篆刻大師鄭石如,曾經以瓷闆雕練手,讓篆刻之法大進!

第716章

東瀛印石

  小林鬥盦的篆刻人生,一共分為三個階段。

  從十一歲到二十六歲,是他的廣納百川時期,汲取東瀛各大流派的刀刻技藝,其印刻作品,時而遒勁有力,時而清秀隽永,作品已稱優秀。

  從青年時代到六十歲,是他的第二個改變時期,又被稱之為“二吳一趙時期”——主攻吳熙載、趙之謙筆法體勢,學吳昌碩渾厚樸茂的刀法和虛實掩映的章法,将三者糅合成自己的特色流派——“小林流”的雄健蒼茫。

  “二吳一趙”構築了小林鬥盦篆刻風格的基本框架,也是他一生創作的主流取向。

  小林鬥盦并未止于“二吳一趙”的融合,從弱冠之年一直到進入古稀,他對“古典”一脈的忠實追求始終沒有停息,對于戰國、秦、漢玺印的臨摹和研習伴随他的一生。在五十歲以後,他潛心古玺形式的創作實踐,也就是這一時期,他對鄭石如的隸法,鑽研極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