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第5頁)

  “謝了。”

  第二天,祝纓就到了胡琏那裡“觀摩”。

  胡琏也不讨厭她,更早有鄭熹吩咐了下來。胡琏才是真正的年紀是祝纓的兩倍還多,正常結婚生子,長子就跟祝纓差不多大。祝纓早些時候因為不大明白官場規矩,越過他跟鄭熹等人說事,後來明白之後就将他擺在正正的位置,胡琏不免覺得祝纓算是孺子可教。

  也笑吟吟地:“來吧,你就坐這兒,這些是我核過的,你先看着。”

  祝纓在他下手一張小幾後面坐了,慢慢看着。過了一會兒,外面有人過來報與胡琏:“朱丞那兒結了一樁案子。”

  胡琏道:“拿來。”

  祝纓知道,這是因為大理寺丞有六位,其中一位複審定了的案子,需要另幾位看看,也署個名。

  胡琏署完了名,交與來人拿走,來人看了祝纓一眼,祝纓也對他點點頭。

  一天就這麼過去了。

  祝纓這一天隻是“觀摩”,别的什麼也沒幹,她發現了,胡琏現在幹的這個,是“新鮮”的案子。

  到了時候,她依舊是回家換了衣服就再往外遛跶,京城的庵堂遛跶的差不多了,她就時而去道觀,時而去楊、張兩家。堪堪趕在宵禁之前跑回家裡。

  張仙姑已經習慣了她的作息,祝纓這天回家的時候,她正坐在屋前的一張凳子上,身邊放一隻笸籮,手上拿着衣服在縫。祝家比以前過得好了許多,但在京城依舊算不得富人,還得省吃儉用。

  張仙姑不肯讓做官的女兒穿得寒碜,就克扣自己和丈夫。一季隻做一身門面衣裳出門做客時穿,在家還是能對付就對付。她正在把祝纓穿小了的舊冬衣給拆成幾片,在連接處、袖口、衣擺等處又續了點布,改給祝大在家裡穿了。

  看到祝纓回來,她把手上的活計放下,說:“回來了?飯也好了,在鍋裡,來,吃飯!”又絮絮地說,“以後天短了,回來得早點兒,不然吃飯也點燈,好費燈油!”她的心裡,還在思索着儉省大計,為的是在京城買個房子再存點養外孫的錢。

  祝纓道:“一點燈油,費不了幾個錢。”

  “一天費不了幾文,一年就是筆大數目了!”

  母女倆絮絮地說着、吃飯,張仙姑終于說了:“我還得攢錢養外孫呢。”

  祝大不樂意了:“胡說什麼?你哪來的外孫?姓了祝的,就是我家孫,正經的孫子。”

  祝纓翻了個白眼,這都哪跟哪兒啊!不過她也不招這兩個人,免得他們又說得更多,隻管抱着碗吃她的飯。直到張仙姑把她又扯了過來:“你說,要正經過日子,這錢夠麼?”

  祝纓道:“我好好做事,錢總是會有的。”

  張仙姑道:“你又要升了?!”

  她對官場一竅不通,做母親的卻總覺得自家孩子是最棒的,何況祝纓真的很聰明,不到一年就先升了官了,對不對?

  祝纓哭笑不得:“哪裡就這麼快了?”

  張仙姑道:“還是!還是得省着點花。”

  祝纓不說話了,由着張仙姑這裡念叨要攢錢,她則回房把自己的私房又搜刮一番,湊了個整數——金良等人要約她出去吃酒,總讓别人請不太好,她打算回請一次。

  …………

  到了金良休沐日從城外回來,他們這群與鄭侯府、鄭熹有關聯的人又湊了一局,這回是祝纓做東了。

  金良等人知道她不吃酒,不過也沒關系,祝纓吃飯他們喝酒,再叫兩個唱小曲的、說書的,也挺樂呵。

  何況,這一回金良等人并不是為了喝酒來的。

  坐下來不久,互相寒暄過了,也都不當是外人。祝纓問道:“陸二呢?”

  金良道:“傻了不是?他和甘大兩個總得有一個在跟前。回來叫甘大給他捎一盒子酒肉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