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第7頁)

  那确實,隻要把這功勞推到老頭子的頭上,叫老頭子覺得是他自己想到的。

  鄭熹指着其中幾行,說:“把這裡,擴寫一下!用你的口氣寫!”他不想搶下屬的功勞,在他手下出的成績,他自有一份識人之明。

  祝纓老老實實上前,見他指的那一行是“七年,麗州獄丞霸占女囚三人,斬。十二年,章縣獄卒□□女囚,絞。”她說:“在複核的時候我就發現了這個事兒,那會兒沒想明白。現在想着了一些。”

  鄭熹贊許地道:“要說,一直輾轉難眠,覺得這些事情有負聖恩,要怎麼避免才好。”

  祝纓又舉出一個“節婦被誣入獄”的例子來:“這樣被冤枉的,或一時沒有查明,朝廷也該給她最基本的體面。”

  兩人嘀嘀咕咕,最終定稿,起手是寫皇帝聖明,下令徹查,令許多陳冤得雪,大理寺秉承着這樣的精神,如何如何,如何如何。

  最後也隻寫大理寺預備這麼做,因為大理寺特殊,它關押犯官家眷等,得體面。如果是真的犯人,一旦判了,是它自己不要體面,那就與大理寺無關了,反正,皇城之内,得體面。祝纓寫的預算也都附到了後面,并不多,連吃飯有個小食堂都想好了,反正不用别人多琢磨,隻要點頭就行!

  鄭熹最後說:“遞上去吧。”

第97章

可行

  經過鄭熹這一通審,最後定稿出來之後祝纓自己先讀一遍,都覺得更有“奏本味”了。她拿去給鄭熹看的時候就準備着接受鄭熹的一些指點和批評,隻要鄭熹說的那些個道理她覺得能接受,修改一下也沒關系。

  定稿的結果,兩個人都還算滿意,剩下的就是遞上去,等扯皮了。

  鄭熹警告她:“此舉幹系不小,不必強出頭。”

  祝纓道:“明白。本是為了能夠更順手,添麻煩就不必了。先盡力一争,不行,就退一步,實在不行,等下次機會也沒關系。”她既能知道鄭熹在考慮皇帝的想法,自然也猜着兩分鄭熹的想法。隻不過,人生苦短,她不太想等而已。

  “去吧。”

  小官兒的奏本不是随便遞的,得過篩子。鄭熹點頭了,祝纓這才把奏本遞了上去。

  朝廷每天不知道收到多少奏本,有明白的、有糊塗的,朝廷裡的糊塗蛋也不少,為了不讓他們氣着皇帝,總是要先篩上一篩。不過一般也不輕易扣折子,因為這裡有一個“阻塞言路”的罪名在等着。

  祝纓的奏本遞上之後,并沒有被阻攔,有人寫了個片子小結放到奏本裡然後遞到了禦前。她的官職實在太小了,皇帝要先看完軍國大事,才輪到一個從六品的小官奏增添個從九品職位的事。皇帝看着這個奏本,倒是想起來一些事。複核大理寺舊案過去好幾年了啊,歲月不饒人呐……

  他回憶了一番舊事,才重新掃了一眼奏本,這個事看着有點奇怪,細想想好像又有一點必要。

  他想了一下,命人召了鄭熹過去。

  鄭熹的心裡,未嘗不想有一點改變,他心裡有一個底線:獄丞,從九品,不入流也是個官不是?讓個女人做官,那是有點不妥當,被駁回也可以接受。不過添女性獄吏,他是覺得可以的甚至是應該的。所以祝纓先去捅破天,他再來糊一糊,最後就能達成個雙方都能接受的結果了!

  到了禦前,先舞拜。皇帝沒說話,讓宦官把奏本拿給他,鄭熹打開一看,就是祝纓寫的那個。

  他雖已知全部内容,仍是看完了才,說:“這小子!又來了!”

  “嗯?”

  鄭熹就解釋:“這是個小孩子,猴兒一樣,事情倒是辦得體貼周到。”

  “體貼周到?”

  鄭熹就将祝纓辦的幾件事給皇帝說了說,先是周遊案,然後是龔劼案,再說祝纓複核時的事。這些都是已經了結,且有皇帝滿意結果的事情,皇帝來了點興趣,問道:“不要因他斷案明白,就覺得他辦别的事也明白了。”

  鄭熹道:“别的事也還可以。”

  “哦?”

  鄭熹就又說了祝纓自任大理寺丞以來的事迹。

  皇帝聽到中途,問道:“這一筆錢從哪裡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