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第9頁)

  第三天,隻一上午這事兒就又傳遠了一些。太常先就知道了,楊六郎一早就跑過來跟大理寺聊這個事兒,攔着祝纓問:“三郎,你怎麼想着這個的?嘿嘿!”

  祝纓奇怪地看了他一眼:“你嘿什麼呀?這不是應該的嗎?”

  因為是她在管着大理寺,大理寺的人看她辦事周到,她提出的這個,許多人都在想:隻是不知道要裁掉哪個?獄丞獄卒更是不安。

  老黃又被大理寺内的吏們給推出來,悄悄地問祝纓:“您要裁了男人添女人?”

  祝纓道:“裁什麼裁?是增設!”

  “哦!”那就好!老黃懂了!官兒嘛,誰嫌自己手底下的人多呢?再說了,有女監,那就得有個女牢頭。

  老黃一溜煙兒地跑去散播一手消息去了。

  各部各司的小官們也議論紛紛,也有說不合适叫女人做官的,但是又都覺得,女囚确實得女牢頭來看。也有說,何必要官呢?點幾個服役女子就可以嘛!不過也都佩服,大理寺這位大管事,确實是心細如塵。

  …………

  底下聊得火熱,祝纓也算為整個皇城貢獻了一則不大不小的趣聞。

  上頭的大人物們反而認了真,竟然驚動到了尚書們。

  鐘宜是聽到風聲之後擠進來的,他本來沒太在意,政事堂要議一個小官職的增設,他就派了個郎中去。郎中去了兩天,耽誤了部裡的事兒,他一問才知道議出了麻煩!他二話沒說,自己跑過去了。

  鐘宜一到,吏部那裡就得來個差不多身份的人,不能叫個郎中對禮部的尚書。

  吏、禮二部來了人,刑部也聽到了消息,刑部也管案子呢!

  連太倉等處都派了人來。因為這新增的東西,不但涉及到了官制,它還涉及到了俸祿,那太倉也要摻一腳。還有戶部,因為涉及到田産的規定。

  大理寺這邊,鄭熹也就順理成章往政事堂去“看看”。

  最後連禦史台都派了人來,因為禦史台有個“台獄”有時候也要抓人關起來,絕大部分時候是男犯,偶爾也有女犯。雖然“台獄”隻是一個稱呼,禦史台目前沒有自己的大獄,因為他們主職是彈劾,遇有特别大的、皇帝要求他們參與的案子,他們才會參與。一般這樣的案子都是三法司一道審,三法司裡包括大理寺,所以“台獄”在絕大部分時間裡其實就是大理寺的大牢!

  但是!這跟禦史台也有關系呀!那必須得過來說一說。再者,此事也幹系物議,禦史台那是有責任過問的。

  一群老頭子和半老不老的頭子聚到一起,面面相觑:“這是個什麼事?”

  女官,是有的,都擱宮裡呆着呢。

  現在有人提出要在百官序列裡添一個真正的“女性官員”的位子,并且要記錄在儀典裡,正式固定下來,這還是讓他們驚詫的。更讓人詫異的是,皇帝居然沒有一口否決。再仔細傳閱了一下奏本,他們的心裡各有了一點數,因為這個奏本雖然寫得很白話,看着文學造詣不高,不過講得十分明白,也确實有一點道理。看一看字,是很正經的楷書,看着舒服,不讓人讨厭。

  參與讨論的人裡,也有同意的,比如鄭熹,雖然同意得含糊,但是他是大理寺的主官,他認為确實“男女大妨”是需要考慮的。禦史台那裡也含糊地認為,這個問題提得對,但是怎麼解決,咱們再商量一下。

  也有反對的,比如鐘宜。女子裝男子服,那或許是情趣或許是流行,被史官記下來,算“服妖”。女子行男子禮,更是造孽了!女人做了從九品的官,如果她的丈夫反而是個白身,怎麼弄?這不是要陰陽颠倒了嗎?

  又,鐘宜最恨小吏,他可是在小吏身上吃了大虧了。“女人膽子更小”這種印象他還是有的,那會不會再受人控制,有私心辦壞事?

  但是鐘宜也被一個“男女大妨”給卡住了,他說:“女子犯法本來就少!有案裡,或募胥吏妻女暫管。”鄭熹也是有充足的理由來應對的:“大理寺在皇城之内。”皇城跟宮城就隔一道牆,臨時找個亂人進出,那是不好的!

  皇城、宮城的進出都有規定,臨時募人進出,人是不是可靠也不一定,懂不懂規則也不一定。如果遇上欽定大案,夾帶消息進來,怎麼算?

  幾位大人物議了一天,竟也沒議出個結果來。還真如施相所言,比較的麻煩。

  他們各自又還都有大事,于是約定隔日下午再議。

  鄭熹隔日上午把祝纓叫過去又數落了一頓:“再議不下來,你就去與他們打嘴仗去!”

  祝纓道:“好。您給劃個道兒下來,我把他們打成什麼樣不算冒犯?”

  鄭熹被氣笑了:“你還想打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