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第8頁)

  第二篇是祝纓自己寫的,祝纓現在接觸的是阿蘇家,有這麼一點需要,她來做個申請,為的是換取一些牛馬,福祿縣缺耕種用的畜力。今年春天她隻得向富戶租借調劑,才能讓貧戶也用上耕牛。又寫之前已與阿蘇家有過一次交易,就是租用阿蘇家的牛馬,彼此信用都還可靠。

  奇霞族沒有文字,所以戶口統計不嚴密,數字是約數。她也是根據多方詢問估了個數等等。

  她又寫,這份阿蘇家族長寫的奏表,乃是族長外甥執筆,孩子已經在縣學上了一年學了。

  政事堂三人見了,又驚又喜,又都大笑了起來:“哈哈哈哈!倒不辜負了我們将這些年輕人派出京去。”

  陳巒指着陳情表上要求交易的數目說:“這個數目倒是識趣。”

  一般蠻夷要東西很多是沒有數的,有些就是故意多要一點,留點讨價還價的餘地。還有是能要多少要多少盡量多要好倒手轉賣。朝廷并不總是冤大頭,有些東西還是特别的限制的。這裡鐵隻先要個三百斤、鹽要一百擔、米要千石,并且不是要,還是交易,主要還是讨個“允許交易鹽鐵”,他們拿牛、馬、茶、木材等來換。

  王雲鶴道:“沒想到他能做到這樣。”他本來隻想讓祝纓鍛煉一下治理地方的能力,外族的事兒沒想她能做到如何。他看得出來祝纓的長處在庶務上,所以給她一個偏僻的縣去治理。沒想到祝纓連對“獠人”都這麼細緻。朝廷當然知道“獠人”不是鐵闆一塊,具體到族别、家别,語言、栖息之地面積有多大,尤其是戶口數,數據還是不清的。祝纓報的這些雖然仍然粗糙,但已為“治理”提供了粗略的數據。

  以王雲鶴的估算,祝纓還得有後手,就像她在大理寺的時候,摸清了底就該下手了。大理寺最後在她的手裡,多麼的順滑啊!王雲鶴有點懷念掌京兆的時光,那時候的大理寺對他,比現在都乖。

  施鲲感慨了一句:“能幹的人到哪裡都是能幹的。”

  陳巒道:“報給陛下吧。”

  施鲲道:“好!”

  皇帝有些年紀了,正是喜歡聽到好消息、不喜歡聽壞消息的時候,聽王雲鶴奏了,感興趣地問:“是那個‘獠人’嗎?是獻了白雉的福祿縣嗎?”

  王雲鶴道:“是。”

  皇帝又指着祝纓那封公文上的一處問:“獠人頭人的外甥也做學生了?”

  “是。”

  皇帝很高興,又問:“戶口數是真的嗎?”

  王雲鶴道:“據三十年前舊檔,彼時刺史奏報數目雖不精确,也言獠人各部有數百戶至萬戶不等。多年繁衍,倒不是虛言。”

  皇帝道:“很好。”

  看着交易數目并不算大,便答允了,又說:“祝纓?人不錯。果然是該在外面多做些實事的。”

  王雲鶴道:“年輕人面皮薄,做了好些事不好意思說。”

  “哦。”

  王雲鶴道:“臣聽劉松年前兩天在家裡罵的來着。”

  “幹劉松年何事?”

  王雲鶴道:“臣不能說,請陛下問劉松年。”

  皇帝來了興趣,道:“什麼樣人,能令劉松年詈罵?”命把劉松年傳了過來。

  劉松年正在琢磨着寫一篇新的文章,祝纓把識字碑的碑文十六篇都給他拓了下來,仔細包好送給他看,又附了一篇表揚他的文章。劉松年雖然破口大罵,說:“不是我寫的!不是我寫的!言而無信,小王八蛋!”

  心裡卻有點得意,碑竟然真的立起來了!文人之愛,天下文宗也不能免俗。且看拓片刻得還挺不錯的,不算對不起他的文字。寫的那篇文章在劉松年看來,文采就那個樣子了。字裡行間明着擠兌他、暗中卻是誇了他劉松年不為名利、做好事不留名,隻是為了教化偏僻百姓。馬屁拍得劉松年都不覺得這是馬屁,要寫個文認真罵一罵小王八蛋不講信用。

  被皇帝召的時候他還在奇怪:叫我何事?莫不是又要叫我拍他的馬屁去了?

  劉松年打起了拍皇帝馬屁的腹稿。

  一篇歌功頌德的文章構思好,人也到了皇帝面前。

  舞拜畢,皇帝道:“劉卿,快起來,有事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