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第4頁)

  項樂與項安對望一眼,項樂嚴肅地問道:“大人這話,意思是說小人的家仇一時報不了了,是嗎?”

  祝纓道:“怎麼這麼講?”

  項樂咬一咬下唇,道:“州城這麼遠,同鄉會館要經營起來,不,不說同鄉會館,就算是一門橘子的生意,到一個生地方沒幾年也是做不出來的。有大人以縣衙在背後撐腰,縣裡的橘子買賣才能這麼快做起來的,您要是不這麼管着,讓他們自己做,沒兩天賠個底兒掉,不賠幹幾家的家底,這買賣做不起來。時間這麼久,離得又遠……”

  項安也說:“就怕時候到了,我們趕不及回來。”

  祝纓心道:好幾年了,我可終于又遇着個可靠的幫手了!

  祝纓道:“報仇、好好過活,這兩樣我都要,都不能耽誤。”

  兄妹倆猶豫了一陣兒,項樂問項安:“你說呢?”

  項安道:“我不是很想去。”

  兄妹倆短暫地交流了兩句,便向祝纓道:“若是大人用得着我們,我們便去,若還有旁人,我們還請留在大人身邊。”

  祝纓看他們的神情就知道,他們還有一種擔心:祝纓能在福祿縣再呆幾年呢?如果到時候仇還沒能報得了,祝纓一走,他們還在州城,這父仇這就又耽誤好幾年了。還是守在福祿縣,能夠見機提醒祝纓,又或者見着了阿渾有機會自己動手,都行。

  “父仇”是無法靠言語勸解的,他們也不肯因為利益而放棄,祝纓道:“好吧,你們的心意我知道了。”

  她就隻好再從鄉紳出擇人去擔當此任,春耕未完,她且不公布這個計劃,先去查看了一回存放麥子的倉儲。福祿縣的倉庫比同等的縣要多出一些,為的是存放橘子。到了春季,橘子已清了大半的庫存,春季收獲的麥子正可放在裡面,讓這倉庫不至于空閑大半年。

  祝纓對此比較滿意,抓了一把麥子看了看,說:“要好好保存麥種。”

  倉督在一邊陪着,道:“大人放心,麥種另有一處特意放好,這些都是平常吃的,現吃現磨。”

  祝纓道:“好。”她家裡米面都吃,吃米多一點,小吳、曹昌更習慣面食,如今有了麥子,面粉的價格也下來了,她家還能省點飯錢。

  倉督又請示:“不知能不能再建幾座糧倉?今年宿麥收成還能看,将來收成好了,征了稅要常年存放的,就不好再與橘子擠庫房了。”他從來沒想到自己會為倉庫不夠用而發愁,祝縣令辦事利落,不趁此時請示更待何時?

  祝纓道:“你想得周到,等我估個數,明年給你個說法。”

  “哎!”

  祝纓将麥種也清點了,又看了各鄉紳還回來的麥種質量也都不錯。心道:今年縣裡能有一多半的地種稻麥兩季了!還得抽出一批來給鄰縣試種,或許還有刺史府,那位薛、董二位恐怕不會放過這件事。

  她都在心裡留了餘量。

  接着便是召來小吳。

  小吳近來心裡一直七上八下,又想自己不至于被抛棄冷落,又不太甘心自己不是祝纓面前頭一份兒了,一時患得患失。

  長官面前的紅人是有好處的,祝纓自己不貪,但是無論曹昌、侯五還是杜大姐,都能小小跟着沾點光。三人不收什麼賄賂,路過個攤子有人給塞吃的,買東西算便宜價給上等貨等等,至于有鄉紳進衙門塞點紅包更是默認的潛規則,無形的好處零零碎碎就沒斷過。小吳是正經的班頭,得到的隻有比他們更多。他家是世代為吏的,這方面比那幾個人熟練得多了,也偶爾接受一點請托,稍在祝纓面前提幾句某人某事之類。他一直很小心,尺度拿捏得比較準,不敢犯了祝纓的忌諱,又能為自己撈取一些好處。

  如果“紅人”地位受到了挑戰,收入也會跟着減少。這心思看看整個後衙,竟無一人可以訴說。看看前衙,也不适合吐露出來叫人笑話。

  聞說祝纓召見,小吳忙不疊地小跑着過來了。

  一看,項安不在,項樂抱着胳膊站在祝纓身後。

  跟個拴驢樁子似的!小吳有點敵意地評價。

  祝纓問道:“你的官話是不是有點不對味兒了?”

  “诶?”

  祝纓道:“你帶了本地口音啦,不過也沒什麼,土話還說得行。州城那裡的話你能聽得懂幾分?”

  小吳趕緊說:“都懂的!”